01
1930年的一天,张兆和抱着一大摞沈从文写的情书,找到校长胡适告状:“校长,请问怎样才能让沈教授不爱我?”
胡适:“据我所知,他顽固地爱着你。”
张兆和:“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不理这位年仅19岁的女学生的烦恼,反而提出:“我和你父亲相熟,我跟他说说,给你做个媒。”
吓得张兆和连连拒绝。
胡适继续劝她不妨与沈从文通讯,遭到张兆和的拒绝,”你看他写的信里面居然有'我不但想得到你的灵魂,还想得到你的身体'这种话,像话吗?”
事后,胡适给沈从文去了一封信,说:
“这个女子不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但胡适的信并没“劝住”沈从文,反而让他更加执着,继续情书轰炸。
可以说,沈从文最终抱得美人归,靠的正是一封封的情书攻势。
这是因为,除了靠笔,靠才华,沈从文在张兆和面前,别无优势。
沈从文,是从农村走出的穷青年,小学没毕业,靠写作崭露头角,踏入文人圈子,最终与郁达夫、徐志摩齐名,后者还成为他的好友。
1929年,正是经徐志摩介绍,沈从文得到胡适邀请,到中国上海公学讲课。
在那里上的第一课,他就怯场出糗了,足足十分钟,他站在台上,一句话也讲不出,后来反应过来,又紧张得仅10分钟,就把一节课的全部内容讲完。
这噩梦般的开始,恰恰被台下的张兆和看在眼内。
当时的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学生,两人相差近9岁。
沈从文对张兆和一见钟情,闪开猛烈的追求。
但张兆和是谁?是声名在外的合肥四姐妹,叶圣陶先生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图片
合肥四姐妹,后排右一为张兆和
作为四姐妹中的老三,张兆和才华横溢,人长得非常漂亮,追求者甚众,沈从文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位。
由于收到的情书太多,张兆和给每位追求者都编了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
沈从文是青蛙十三号。
但也是他,笑到了最后。
不可否认,他写的情书最为动人,譬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得轻轻叹息,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少了。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闻你的脚。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吻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
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一点点。为了这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倘若你这时见到我,我就会明白我如何温柔!
历经近四年锲而不舍的情书攻势,张兆和终于被打动,接受了沈。
但这份接受,实在难以说明张是爱上了沈,抑或,仅仅只是被他感动了。
有人问张:“为什么又答应了呢?”
张答:“因为他的信写得太好了。”
图片
02、
不管怎样,沈从文终于娶到了张兆和。
结婚后,两人的生活回归到最普通最庸俗的柴米油盐。
此时,两人性格上的迥异、对生活对感情的不同看法,导致婚姻逐渐出现裂痕,且裂痕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沈从文是个浪漫主义者,要的是才子佳人般的理想生活,他心目中的婚姻生活应该是风花雪月,花田月下的,而不是天天为了凡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烦恼和争吵。
而张兆和,冷静、理智,她想的不过是踏实地过日子而已,她不理解明明生活已经很拮据很艰难了,沈从文却仍然要为了面子以及情怀,不断的应酬、收藏古董——这些,根本不能当饭吃!
农村出身的穷小子,长大后,总是想方设法向别人证明自己。
而名门千金,从小没受过穷的苦,成婚后反而一分一毛地计较起过日子的成本。
说白了,一个内心自卑敏感,一个内心更强大理性。
图片
随着孩子的出生,家里经济越来越拮据,夫妻间的矛盾和争吵更加频繁。
自卑脆弱的沈从文,越发感到张兆和变得庸俗,根本不能理解他,甚至认为她看不起他、不爱他。
当一个男人,感到被自己心爱的女人看轻了,最想做的事,无非就是证明自己的强大和优秀。
高青子,原名高韵秀,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近沈从文的。
高青子显然有备而来。两人第二次见面,她即穿了一件特别的衣服: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
情感小说大师沈从文一看,瞬间明了这女人的心意。因为她的那身装扮正是沈从文的小说《第四》里女主角的装束。
一个有心,另一个正被琐碎务实的生活苦苦折腾,急需一个人一段激情来燃烧自己那点浪漫情怀。
与张兆和不同,高青子对沈从文充满崇拜和,两人一拍即合,陷入闪恋。
沈从文与高青子的相恋的痕迹,在两人的作品中有诸多端倪,比如沈的《边城》,女主叫小翠,“翠”即“青”;还有高青子的小说《紫》,女主就叫璇青,当时沈从文的常用笔名就叫“璇若”。
不过,这段婚外情没持续多久,沈从文即对妻子张兆和主动坦白。他的本意是想告诉妻子,他对高青子的爱是短暂的,(她)永远无法与张兆和相比,希望张兆和与他一起体验这段感情,能“理解”他,甚至开导他。
彼时,张兆和刚生下儿子,还躺在医院里,经历人生最虚弱无助的时刻,而他的丈夫——这个曾经将她奉若女神的男人,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告诉她,他爱上别人了。
图片
03、
张兆和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无法理解沈从文所谓的“文人”情怀和浪漫,她只知道,她愤怒,震惊,伤心,嫉妒。
张兆和带着孩子回了苏州娘家。
然而,沈从文仍然一遍遍写信给张兆和,试图解释他只不过在爱她的同时,爱上了其他人而已。
他还写信给林徽因倾诉:
我不能想象我这种感觉同我对妻子的爱有什么冲突,当我爱慕和关心某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
但对于张兆和而言,他的出轨,带给她的只有伤害和无边的痛苦,她简直无法面对沈从文。
所以,当抗战爆发时,张兆和拒绝了沈从文一起南下的请求,执意留在北京。
无奈,沈从文一个人来到西南联大。
但没想到的是,高青子也来到联大,在图书馆里当管理员。
张兆和不在身边,她又是有意为他而来。他们自然而然地,很快旧情复燃。
不久,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也来到昆明,在一所大学教书。
她发现高青子也在,还没愈合的伤口再次裂开。痛苦之余,她决定放手,成全他们。
沈从文这下才慌了,开始思考他与张兆和以及高青子三人的未来。
无疑,婚外情是脆弱的,家庭的压力以及人们的指指点点和流言,沈从文决定与高青子结束。
图片
但回归家庭后,他与张兆和的感情并没能和好如初。出轨,彻底的碰触了张兆和的底线。
此后,直到沈从文去世,张兆和都没法原谅他。
抗战胜利后,沈从文开始了他坎坷的下半生。
早在西南联大期间,沈从文写下了小说《看虹录》,被看作是与高青子的恋情为原型,其中对女主身体有大量细致描写。
正是这部小说,沈从文被指为“桃红色”作家,受到文艺界的猛烈批判。
对此,沈从文只得暂时封笔。那段时间,他内心的痛苦与郁闷无法言说,还因为压力而两次轻生不成,最后还患上精神病,在清华园休养。
而在那几年间,张兆和对他的精神和身体几乎不关心。尤其是在清华园期间,仅靠几封书信来往。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那段特殊时期,沈从文被安排扫女厕所。那时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
虽然历尽艰辛与屈辱,但他仍然坚持与三三(张兆和)通讯,偶尔收到三三的回信,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1988年,沈从文说了一句“三姐,我对不起你!”然后遗憾离世。
说是遗憾,因为他直到去世前,都没得到张兆和的原谅。
直到后来整理遗物,张兆和才终于理解亡夫,也学会释怀。
她在《从文家书》中写道: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话虽如此,但若时光倒流,一切从头来,每个当事人的选择未必就能更明智!
张兆和离世前,有人拿沈从文的照片问她这是谁时,她已认不出他,只说“有点熟悉,但记不起来。”
或许,她终其一生,仍没原谅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