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将依恋看作是一种经久不息的情感联结:
“尽管依恋行为在幼儿时期尤为显著,但却伴随着人类从摇篮,直到坟墓中去。”
在童年早期,我们如何与照顾者建立联系会影响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方式——我们将以怎样的情感和他人接触,以及在意识层面上接受他人的程度。
而早期的依恋过程会发展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心智模式,随着年龄的成熟,这种心智模式继续塑造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因此可以作为观察亲密关系的绝佳视角。
依恋关系持久深远,一旦儿童形成依恋,分离对他们来说就会是一种威胁,从而带来极大的压力和焦虑。
当儿童觉得照顾者在他们的安全范围内,他们就会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但如果照顾者的存在变得不确定时,儿童的依恋行为系统就会运作,面对依恋对象的丢失或不可靠,婴儿通常会陷入恐慌,并发起抗议,哭泣喊叫。
最终,当抗议不过徒劳无功后,儿童将平息下来,屈服于一种看起来像抑郁般的绝望。
依恋理论的意义是非凡的,它延伸至我们心灵最深处的角落,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的社会经验。
浪漫的爱情也是一种依恋纽带。这是一种古老的、与生俱来的生存法则,而不仅仅是性和情感的混合。它历经了数百万年的进化,它和我们的下一次呼吸同等重要。
我们经常寻求与伴侣的身体接触,依赖他们的情感,这是一种生存需要。当我们感到威胁、害怕或经历挫败时,我们会向伴侣寻求心理安慰。
与爱人的情感联结抚慰了我们敏感紧张的神经系统,它会向我们的大脑低语“安全”。失去这种联结陷入情感的孤立对人类来说是无法忍受和可怕的。
爱的核心元素对于孩子和成年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需要感觉到有人在情感上支持你,爱的本质是需求的回应,这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家,而非一个危险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永远不会长大。
正如依恋理论教给我们的,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内心都有一个脆弱的孩子。
一个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安全的港湾,我们可以在关系中暴露内心的脆弱的悲伤、无所适从、自我迷失。而不是否定它们,控制它们,或规范它们。
社会性是我们自身的核心部分。
我们需要他人来帮助处理我们的情绪和生活中的困难。事实上,亲密关系的本质就是与别人分享脆弱和伤痛。我们放下所有防备,允许对方融入自我的结构之中。
在很多破裂的亲密关系中,则恰恰相反,自我防御的选择优先于亲密接触。如果你不能敞开心扉,那么你自我的一部分就会被排除在这段关系之外。
和精神分析一样,依恋理论认为早期的关系会塑造我们的人格和社会关系。
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对自己和人际关系的看法——会随着我们整合新的经历而受到修正,这种能力使成长成为可能。
过去的回声如影随行,但我们并不注定要重蹈覆辙。
我们会遇到相爱的人,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包容,可以平易近人,能够迅速回应彼此,我们能够从中摆脱焦虑和恐慌。这就是浪漫之爱——我们找到建立情感联结的人,缓解了对依恋的恐惧。
曾经黯淡无光的自我意识,和对关系的看法,都能从中得到改变。
依恋理论告诉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感来源于与他人的接触。
当一种依恋关系形成时,我们就会坠入爱河。我们通过保持情感的联结来维持爱情。我们会互相帮助,体验彼此的痛苦、恐惧和快乐。
那么,亲密关系之间会出什么问题呢?
当健康、正常的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依恋恐惧开始接管这段关系。
破裂的爱情都伴随着紧张僵硬的互动模式。
但只有通过依恋的视角,我们才能理解是什么让这种行为模式如此具有破坏性。
答案是,关系的双方拒绝了情感接触,这加剧了关于依恋的恐惧,阻碍双方情感的相互吸引。
依恋是所有亲密关系困扰的核心,当我们相互愤怒、绝望、蔑视时,分离痛苦的自然过程就会发生。
我们会如儿童一般发出抗议,我们死死抓住不放,寻找情感的联结,最后陷入抑郁和无助感。
依恋关系的形成会建立一种情绪平衡。
这种平衡给予了我们选择。一旦达到平衡,我们可以选择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它,我们会随意倒下。这种平衡促进了一种基础的、完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个能把混乱的经历组织成一个连贯整体的自我。
当相爱之人能够然后允许对方触及自身的脆弱,并拥抱它们,表达内在的需求,以同情回应彼此。
他们的关系和自我意识就会开放和成长。这使我们能够把握爱情,塑造爱情。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依恋视角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来促进成长。
The End.
你的依恋模式是怎样的?谁又是你的心灵港湾
喜欢的点个赞吧,我们公众号【心知岛】【壹念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