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倡导一种多维度拆解问题的新思维和方法论,全书共有5章,以“锁定—分析—创构—锤炼—完善”为线索,具象而清晰地向读者呈现拆解问题的全流程。每个子流程都对应一种拆解思维,阐述了尺子思维、剪刀思维、针线思维、锤子思维和螺丝刀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具体应用。作者还结合生活中有趣的案例,深度解读了“4M管理法”、头脑风暴法等经典思维方法。
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拆解,即将整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单元,逐一突破。不会解决问题是因为不会拆分问题的结构、无法厘清问题的种类,也没有将帮助思考的辅助工具用到极致。
解决问题的三大核心步骤
第1章 尺子思维:丈量问题的边界关键词:锁定
将所有问题拆解成疑问和难题两个层面
所有问题都由难题和疑问两个层级构成
本节导图
ISSUE五步高效流程
察觉→锁定→筛选→落地→评估
第1步:察觉问题出现的征兆
察觉问题的方法:
定期检查
1.察觉暂时出现的现象
2.察觉偶然的现象
3.通过询问的方式察觉
第2步:锁定问题改善之处
第3步:筛选解题路径
第4步:解决方案的适用性
第5步:积极评估改进效果
两个魔法提问
扔掉公式,重新度量
以下两个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是大有裨益的。
· 为了谁?
· 为了什么事情?
请大家经常思考这两个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发现出现问题的征兆和解决问题的线索。
“4M管理法”的杠杆效应
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用“4M管理法”拆解问题。简言之,4M是指人力(Manpower)、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具体如下所述:
· 人力:在现场直接从事工作的人;
· 机器:检测工具、模具等;
· 材料: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
· 方法: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
4M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在生产中,这四项要素如果出现异常就会对产品的品质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这四项要素进行重点监控。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在一个环节上绝对不能犯错——对需要改进的特定项目的认定。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出了差错,那么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实现目标。
怎样认定需要改进的特定项目呢?我们应该聚焦“4M管理法”中的四项要素,从这四项要素的视角深度考量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而言,我们要从产品责任人的变更、机器设备的变更、材料(含包装材料)供应和采购的变更、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的变更等四个环节出发,层层把关,审视这四个方面的管理和运作是否规范,是否毫无纰漏,从而进行精细化筛选,抓取必须把握的实质性问题。
定位解决问题的起点
按照“4M管理法”列举应该改善的地方对问题的解决是大有助益的,具体操作如下。
· 人力:有没有关于人和组织的改善之处?
· 机器:有没有关于工具和装置的改善之处?
· 材料:有没有关于材料和数据的改善之处?
· 方法:有没有关于方法和流程的改善之处?
未来的具象化:给想象力设定一个着力点
直指真正原因的5Why分析法
两个世界的拆解
将世界拆解成“形式”和“功能”两个界面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功能研究法
通过三个关键步骤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际上,即使没有意识到有两个世界存在的人也能本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关键步骤解决问题,这三个关键步骤依次是分析、创构、锤炼。
三个关键步骤
· [分析]用思维的剪刀分割杂糅问题
分析问题呈现的形式,进入功能的世界,并配置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创构]用思维的针线链接碎片化问题
在功能的世界里进行创造性思考,摒弃固有观念,进行功能化的深度构思。
· [锤炼]用思维的锤子精准砸实疏忽问题
将构思出来的东西代入形式的世界里,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的闭环。
解决问题的三个关键步骤有很强的适用性,即使时代、语言和文化不同也可以被普遍使用。
第2章 剪刀思维:分割杂糅问题关键词:分析
认知的螺旋式上升
将问题“大卸八块”后重新建构
真正的分析:分解+解析
何谓分析?分析就是将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细分、拆开理解,明确问题的本质,遵循逻辑线索调查其内部结构和运行程序,对事物进行系统性整理,从而使其清晰地显现出某种特质或根本属性。
分析的两个步骤:拆散+整合
也就是说,分析包括分解和解析两个部分。简而言之,就是先拆散再整合。我们务必精准把握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问题的进一步分解,而这一点将直接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解决问题。
分析的作用:颠覆看待问题的视角
种下一棵“问题树”
将问题拆分到可处理的单位
拆分的要点
分析问题的第一步便是将问题拆分。其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整理;二是对细节进行分解。
虽然每个工种处理的具体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拆分问题的细致程度是类似的——都要将问题拆分到能够处理的最小单位。
提升察觉力:从关注功能入手
第3章 针线思维:链接碎片化问题关键词:创构
为了能够成功地进行创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创新三要素是指创新的技术、环境和动机。
创新的条件1:知识储备
从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把创新思维分为五种类型——经验型、分析型、类比型、印象型、偶发型。
经验型思维
· 通过各种经验获得灵感。
· 从有效的经验中获得灵感,使用经过验证的法则。
· 直接利用所获得的灵感,或将其加工后再利用。
分析型思维
· 通过分析结果获得灵感。
· 与其他对象和创意进行对比分析。
· 分类整理、加工后,合理利用分析结果。 类比型思维
· 通过相似性获得灵感。
· 着眼于相似性或同一性,联系不同对象。
· 得到预期结果并加以利用。
印象型思维
· 通过印象或感受获得灵感。
· 直接加工并利用想象、梦境、影音、图片等给人的感觉。
· 将加工结果抽象化。
偶发型思维
· 通过偶发性事件获得灵感。
· 打开思路,“胡思乱想”。
· 分析瞬间迸发的想法并加以利用。
创新的条件2:丰富的经验
扩大思考的外延 为了提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我们每天都要多想出一些点子,多进行一些思考,让自己的思维发散,让创意涌现出来。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遵循内心的想法,无边界地想象,让自己的思绪“轻舞飞扬”。
我们可以时常自问,尝试提出以下问题。
· 如果让我处理,我会怎么办?
·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想?
· 是否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自我交互式对话”,为了养成这种习惯,我们可以把想到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使用社交软件记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创新的条件3:激发灵感的环境
创新的条件4:激发灵感的动机
从价值出发解决问题
撬动创造动机的杠杆:功效÷成本
奔驰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改良版
心理学家罗伯特·艾伯尔(Robert Eberle)改进了奥斯本的检核表法,将基本问题压缩为七个,分别取问题的首字母组成一个新的词汇——SCAMP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奔驰法。
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七个问题如下所示:
· 是否有替代品;
· 能否进行组合;
· 是否可以应用;
· 是否可以修正;
· 是否有其他用处;
· 是否可以削减(或消除);
· 是否可以反过来(或重新部署)。
SCAMPER检核表法
第4章 锤子思维:“实锤”疏忽问题关键词:锤炼
第5章 螺丝刀思维:拧紧大脑的发条,让拆解成为一种习惯关键词:完善
三个步骤的落地
只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分析、创构、锤炼这三个步骤,即使对于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也能够构思出巧妙的解决方案。
“1.01法则”与“0.99法则”的大意是:“如果你每天都进步0.01,一年过后你的实力就会是以前的37.8倍;如果你每天都退步0.01,一年后就会只剩下以前实力的3%。”
估算后,我们会发现差了很多倍。虽然这个计算结果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状态,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对人们积极努力、追求进步的启示是值得深思的。如果每天都能比前一天进步一些,哪怕只有一点点,那么积累起来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即使是一个缺乏工作技巧的人,他只要坚持付出一点一滴的努力,就必定能够掌握相应技能。
在研讨会即将结束时,有一个成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现在我一进公司,就会想到这一天要做的事情。我非常期待今天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