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伯牙绝弦》。
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刚开始上课,我让孩子们再准备一下——背诵一遍,注意文中自己不熟悉的字,马上上讲台默写。
孩子们停下来后,举手的不多。班级里的信任氛围仍未打造完成。田富财的举手让人眼睛一亮。
孩子们大多会默写了。很快进行了检查订正。
我又范读一遍,准备检查孩子们朗读。我告诉他们:朗读时,能听出你读懂了多少。
刘文帅举起了手!告诉我:有两个字不认识。我说我教你。他开始读了,特别棒!他是开学时不认识几个字的同学。哪怕是基础差的孩子,只要给他鼓励,给他能努力生长的土壤,这些被遮挡了阳光的孩子,总能让你感受生命的奇迹。
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课文,找到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内容等不懂的地方。
孩子们读完一遍,已经知道自动转过身去组内讨论、交流、解决了。他们转过身来,把未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
不久,下课铃响了。
反思:这很不“像”一堂课,虽然我很享受它,但能不能更艺术一些?这篇文章,一课时能不能结束?孩子们前段时间被我吼怕了,虽有了学习习惯,但却丧失了课堂里活跃信任的气氛,使我不得不回过头来重建。以后若有机会接新班,一定把前期工作做好,了解好学生的基础;孩子提问“知音”一词时,有同学帮忙解答,我一不留神做了确定,忘了这不是讲解“知音”的最好时机——它是文眼,应该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此时该作为一个悬置问题。
上面只能算预习课,这是这班孩子的基础。下面是第二节课。
《伯牙绝弦》只有三项预习作业:一,“念”、“志”在翻译时都是“心里所想”,在文中,二者能不能调换,二者有什么区别;二,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表达了伯牙怎样的情感?三,“知音”在翻译时是“了解对方心意的人”,那么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吗?找出相关证据,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课堂反馈时,却只提第三个问题,因为三个问题其实是这一个问题。
课堂上我补充讲解了“子曰: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钟子期听懂的听懂的不仅是伯牙的心意——山水之形,钟子期听懂的更是伯牙的志向——高山流水的寓意。这样,“念”、“志”不仅是用法不同,意思亦不同;这样,痛失知音的伯牙不能不“破琴绝弦”。
可惜,给我这班孩子上这堂这样的课有拔高之嫌,但我不能不这样上——知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上得很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