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630794/ac6d94fd06a54488.jpg)
篇幅所限,发布不到鲸打卡中,全文3393个字,阅读时常不会超过你在景区排队时前进10米所耗费的时间。
1、被“合法蒸发”的5万元!
2015年,曾经有一个新闻。昆明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到银行去兑换1953年存入的5万元,结果被告知只能兑换出20元,老太太一怒之下砸了银行玻璃,算上要赔偿的钱,老太太这5万元的存单还亏了不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0794/97c816f74a1ceb52.jpg)
银行后来作出解释,老太太当年存入的是第一套人民币的5万元,当时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比较大,发行的货币面值也很大。1955年开始流通第二套人民币的时候,兑换的比例是,10000:1,这个巨大的兑换比例,是根据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换算的。所以老太太的当年存的5万元,两年之后就变成了五元。
假如不考虑货币改革的这种特殊情况,就算老太太从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开始发行之后,就是存了5万元拿到了,今天会拿到多少钱呢?
我们按照目前各大银行定期整存整取最高的存款利率——2.75%来计算,从1955年存到今天,一共62年,5万元,最终能够取出约26.88万元。
这是一个十分震惊的数字,不是因为太多,而是因为太少了。别说62年前,就说30年前,一个家庭有5万元的存款,是一个足以“横行乡里”的巨款!但是到了今天,26万元在昆明这样的二线城市,勉强仅够一套,80平米房子的首付!背后的原因在于,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远远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我们的钱,起码从目前看来,只要是放在银行,就一定会贬值。所以在金融界有一句话:“今天的100块钱,一定比明天的100块钱更‘值钱’。”
因此,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单靠银行存款的利息,我们的收入就会被合法地“缩水”。
2、工薪阶层收入陷阱——不懂得投资,累死也是穷人。
我大学刚毕业出来工作的时候,月薪是2000块,每个月抛去开销剩不下什么钱。当时我的梦想就是,早日能实现月薪过万,过上“一顿饭买两个馒头,想蘸红糖蘸红糖,想蘸白糖蘸白糖”的潇洒生活!如今,我每个月的各项收入加在一起,超过万元已经十分轻松,但发现还是剩不下什么钱!原因在于过去我个人常规的开销,每个月不到1000块就够了,现在差不多每个月6000元左右——买件衣服差不多要上千,每天吃饭起码要五六十元,我又是咖啡控,几乎天天都要去星巴克,再加上偶尔的宴请,人情红包,6000元已经算是保守估计。最近考虑买房,每个月即将面临另外5000元的房贷……
这就是工薪阶层的收入陷阱:等收入上来时,消费的水平也上来了,自然剩不下什么钱。如果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财富还会进一步缩水。
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当中,罗伯特·清崎提到过一个“老鼠赛跑的游戏”。在这个游戏当中,工薪阶层困于财富增长的“慢车道”,无论怎么努力提高收入,依然还是在原地打转。想要跳入到“快车道”,只有一个方法——通过除了银行储蓄外的其他理财投资,让钱“生钱”。
然而并不是只要投资了就会让财富增长,有可能会加速财富的“缩水”。
对国人来说,谈起投资理财,马上想到的一定是股票。相信有过炒股经历的人都忘不了2008年和2015年两次中国股市的灾难——前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从最高6124点一度跌至1664.93点,下跌幅度超过72%,市值缩水最多时达到22万亿;而后者更夸张,在短短17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5178点暴跌至3373点,暴跌32.11% ,两市市值蒸发24.5万亿!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0794/38d9bab6b0fd6821.jpg)
观察那些在股市当中“下场凄惨”的散户们,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期待一夜暴富。高收益一定伴随高风险,这是投资的常识,但是人们在头脑发热的时候往往“控继不住计几”,一心想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于是在对股市懵懵懂懂的情况下,选择all in,甚至不惜举债投入股市。别说看财报,就连“60日均线”都看不太懂,就敢全部押入,期待人生逆袭,也不知道是谁给的勇气,梁静茹吗?
可见,通过投资而让财富增长,需要本身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的知识,摸清规律,掌握趋势,长期跟进,才会有很好的回报。
3、所有让财富增值的投资方法,前提都是自己要“增值”。
就像理财收入增长需要理财知识,工资收入的增长需要职场技能,所有形式的收入增长,背后都有一个主体前提:个人能力的提升。换句话说,之后自己这个“资产”能够保持“增值”,财富才会保持“增值",或者起码保证不会“缩水”。
用理财的方式之所以能让财富快速上升,原理就是被爱因斯坦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滚利”。写作数学公式就是,F=P×(1+i)^n。其中F代表最终的收益;P代表初始金额;i代表利率;“^”是乘方符号,“^n”就是"n次方"的意思。在一开始的例子当中,核算5万块钱存了62年,收益的计算方法就是 50000×(1+2.75%)^62≈268808.8。
如果把个人增值也写成公式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表示:个人价值=定位(1+精进速度)^专注次数。可见,个人价值和三者有关:定位是否正确、是否保持精进、是否持之以恒。
定位是一个人努力的前提,如果定位不正确,可能“越努力,越不幸运”。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不做成领域的“头部”,或者进入“头部”领域,是很难打破“阶层固化”的趋势的。所以,找准定位很重要。
在《跃迁》这本书中,古典老师用价值(行业前景)和优势(自身能力)两个维度,来帮助我们找到“头部”。按照这两个维度,把所有的选择氛围四个区块:头部(高价值-高优势)、肥尾(高价值-低优势)、小山头(低价值-高优势)、沙漠(低价值-低优势)。
显然,“沙漠”是我们必须要放弃的,在非核心产业的非核心岗位混日子,这是某些落后企业临退休人员才可能出现的状态。
如果我们本身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并有足够的机会接触世界发展的前沿,自身的实力和各项资源都很雄厚,那么我们抢占“头部”区块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毕竟不是人人都有王思聪的“命”,我们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在高价值的领域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看能否跻身头部;当增长变缓的时候,考虑去“小山头”插旗,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当年因北大毕业后跑去卖猪肉而饱受争议的陆步轩,把猪肉卖到了“北大水平”,如今“壹号土猪”已经成为国内土猪肉的第一品牌。陆步轩走的就是这个“曲线救国”的路线。可见成功是成功之母,曾为机头是成为凤头的捷径。
通过《跃迁》这本书,我们可以把选择定位的原则总结成一句话:价值出发,寻找差异化优势,从身边的“头部做起”,由“鸡头”变“凤头”。
找到定位之后,就要开始努力精进。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把人类对外部认识按照掌握的难度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最好的精进方式是保持在学习区练习。普通人常犯的错误是习惯在舒适区重复练习,这样的选择无论重复努力多少次,都只是原地踏步,陷入“低品质勤奋陷阱”。而“聪明人”常犯的错误,是总想着在恐慌区尝试,如同前文提到的那些股民想着“一夜暴富”一样,期待一举翻盘。这种因心浮气躁而采用的“用力过猛”的方法,不能迭代,无法刻意练习。
韩国围棋高手,被誉为“石佛”的李昌镐,在“围棋十诀”中第一条就是,不得贪胜。他下棋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少有妙手。李昌镐最是对手头疼的就是经常在下了几百手结束之后,一清盘,赢半目。在某次记者采访他为什么要用这种风格下棋,李昌镐回答:“我从不追求妙手……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我从来不想一举击溃对手。”
妙手需要靠灵感、靠悟性、靠运气,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是无法刻意练习的,反观“51%的效率”,日拱一卒,往往笑到最后。“小聪明”看眼前的胜负,而真正的高手,看的都是远期的概率。
![](https://img.haomeiwen.com/i6630794/ed6c475333a61fd3.png)
不贪轻松、不贪胜,保持在学习区刻意练习,小步快走,持续迭代,保持精进。
然而精进这件事情,不是短期能看到收益的,需要我们保持长期的专注。在这个什么都变得越来越开的时代,人人变得浮躁。短期看不到收益,马上“改投门庭”,美其名曰“快速迭代”,其实根本是“快速去die”!
复利效应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前期的时候,收益很不明显,但是过了“临界点”之后,就会出现爆发式发展。很多人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主观上变得心浮气躁起来,而外部的那些反对、不看好、新的诱惑等等“魔鬼的声音”就被无限放大。此时熬不住,可能就放弃了。所以有句话说,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下来的人太少。
时代变化飞速,也许如今最靠谱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让自己”增值“的方法,简而言之三句话:
第一、价值出发,寻找差异化优势,从身边的“头部做起”,由“鸡头”变“凤头”。
第二、不贪轻松、不贪胜,保持在学习区刻意练习,小步快走,持续迭代,保持精进。
第三、保持长期的专注,等待“临界点"的爆发.
希望我们所有人,能用这三个方法,通过让自己”增值“,来对抗这个时代的”不确定“!
【剽悍晨读感悟第28篇】【关联】【《找到积累资产的方法,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剽悍一只猫内容组 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