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讲台前,他将一篇篇课文娓娓道来,将一个个字词详细解说,将一幅幅挂图旁征博引,将一段段习作点评面议……他讲着,讲着。
曾经的书桌上,桔黄色的台灯亮着,一张张红色方格稿纸用小铁夹夹着,一本本或厚或薄的书翻开着、倒扣着,书里夹着长长短短的纸条。他坐在桌前,写着,写着。
曾经的校园里,从教室到办公室,从图书馆到文印室,都有他瘦削的身影。手里有书有讲义,上衣的左上方口袋上插着一两支笔,他不紧不慢地走着,走着。
他是一位老师,一位实实在在的教师。他说过,自己除了教书育人什么也不会。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衣带渐宽终不悔”,对生活无欲无求,对工作一丝不苟。那时,他的生活里,时时不放的只有工作、工作、工作,念念不忘的只有学生、学生、学生。
他对工作的执着和认真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孜孜不倦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他的课深受好评,在《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获得省内外广泛赞誉之后,他在之后的教学中又作了多次改进。业务上的精益求精,更丰富了他的教学艺术。有人说,听蒋老师的课,简直是艺术享受。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他根据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分析了从高一到高三课本中的全部文言文教材,写了相关论文,建立了“中学文言词语数频综合分析系统”科研课题,科研课题完成后,即投入成果的应用工作。90年代初,他完成了《中学文言高频常用词典》的编著并出版。他对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促进语言教学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的80年代,他就把地图引进了语文教学。经过多方查找核对资料,精心绘制了《赤壁之战》《六国论》《失街亭》《长江三峡》等十八幅《中学语文教学地图》,上课时图文对照,学生易懂易记,印象深刻,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1978年以来,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与教学辅导参考资料50余篇,参与编写教学用书、工具书与教科书10多种,他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多次获奖,他本人曾获得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称号,被评为湖州市劳模、浙江省劳模,获得湖州市优秀党员、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称号,198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称号,赴北京参加表彰大会暨建国4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
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在于他的心中装着学生。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找学生谈心,像长辈一样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毕业之后,都乐于找蒋老师说说心里话,谈思想谈工作谈学习谈生活。他既有长者的宽厚与慈爱,又有同辈人的平等意识。他说“‘良师益友’,教师应集两者于一身。”他还说,和学生相伴一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教育艺术的殿堂巍峨深邃,我只是一个初次登堂而未入的人。”在《杏坛随想录》中,他谦虚地说,“进入殿堂的许可证上,印着醒目的两个字:爱心。在我们的时代,它的内涵远远超出了西方启蒙时期教育大师们的阐述。”正是满怀的爱心,让学生们喜欢蒋老师,亲近他,深深地爱戴他。
读书时,毕业后,我们学生喜欢称呼他“蒋先生”。因为他是真正的先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如今,他走了,在与病魔抗争了十多年后,仍然手握拳头,双臂相拥于胸前,他不甘心放弃他的语文教育事业。在另一个世界,他一定还会站在三尺讲台前,或坐在写字台前,桌上亮着桔黄的台灯。
这世界,定会有人怀念着他,记着他的音容笑貌,记着他的认真博学,记着他的满怀爱心。
析红有谱,研词有序,十九图表助学,师恩与青山常在;
润德无声,滋兰无垠,万千絮语思教,爱心共杏坛永存。
蒋先生一路走好!
湖州中学房剑祥
2019年3月1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