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是一篇简单的读后感,是在仔细阅读三节课优秀同学的作业后,在比较自己写的体验报告后,突然有感而写下的。语无伦次,想到什么就写了什么。
一切源于三节课公众号11月21日的这篇文章,一次在地铁站的运营活动。整个活动中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个小伙伴的故事:校招失败,学习了三节课,做了实习生,后来在网易蜗牛上线之初,写了一篇体验报告,结果成为网易内部人人传看的范文,被项目负责人纳入团队,成为网易的一员。
相信很多产品小伙伴都会被这篇文章吸引。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甚至说颇为戏剧的色彩。不求也有这般境遇,但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不论项目经验多与少,他的基本功一定要牢靠,一定要出彩。还记得P1课程里,布棉老师不曾一次地说过,“产品经理基础越牢靠,提升的速度越快”。看来这就是一种表现,真的值得多多揣摩,深入理解。
其实在最近的几周,为了扎实基础,自己也在不断地训练,争取养成每周完成一篇产品体验报告的习惯。但是仔细比较,从质量与内容,从深度与高度上看,自己写的体验报告其实只是内容的简单堆砌,简单地把各个部分物理性地组装在一起,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报告却缺少灵魂,却缺少数据、论点与预判。
原文如下(建议拿手机阅读):https://class.sanjieke.cn/possible/s/11947443/12107815
下面将简单分析下这篇文章的结构,以便在以后的报告中逐步提高:
从整体上来看
1、写文章的前提:对行业整体的了解(起始、方向、当前形式);对主要竞品的了解、体验和分析
2、整体结构是以叙述方式进行分析的,段与段之间一般有文字衔接,同类的图表之后都有相应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是相比传统的堆砌,更加易读理解,提高可读性
一些论述的观点会通过图表(主要是数据图)加以证明,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加严谨,使人信服。
产品表现中,除了外部数据外,特别是对内部属于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并提出一些分析观点、
很多情况下,是抱着赞扬的视角去体验,也就是多找到产品的亮点,而不是一味的去挑刺,去找到产品的不足。
3、报告中,围绕产品核心亮点、关键页面、典型交互进行深入分析,并不做大包干。当出现一些不舒服/奇怪的体验时,并未直接否定或给出建议,而是深入解析造成这样的原因(被动或者主观),试着去多角度了解背后的逻辑。
从细节上来看
报告整体骨架如下
总结:不管形式如何,关键是要抓住这个产品的几个核心:核心功能(亮点)、流程、逻辑、场景,以及关键页面进行分析。说一千道一万,看书无数不如做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