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的“中年变法”

曾国藩的“中年变法”

作者: 杨清华 | 来源:发表于2023-06-28 13:31 被阅读0次

    曾国藩这一生,非常起伏。

    一、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并油费有什么读书的天赋,连考七年,才取得秀才。努力用苦功,到28岁登上高峰,取得进士。

    30岁开始京城为官,十年七迁,看似人生开挂。然而,他的官做得并不如意。

    生活贫苦,入不敷出,靠借债度日。

    他个性清高,直道而行,得罪了不少人。他晚年回忆:“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立不畏强御之意。”就是说,专爱批评大人物,官越大越不怕。

    陕甘总督琦善、大学士赛尚阿都因他直接上书而获罪革职。他甚至直接上书指责道光,得罪皇帝,自此,一直被穿小鞋。

    二、组建湘军,人生新赛道

    京城苦闷,被派遣去江西当乡试主考官,好不容易赶上一个有点油水的差事,却遇上母亲去逝,得守孝三年,只得回家。

    恰逢太平军闹事,43岁时,受命就地组织“团练”,开启“湘军”事业。

    然而接连失败,让他怀疑人生。靖口惨败,他第一次投江自杀。九江大败,在湖口兵败时,差点成为太平军的俘虏,第二次投江自杀。

    此时他已45岁。

    不仅军事上陷入困局,政治上也遭受打击。

    恰好父亲去逝消息来临,又得回家治丧,守孝三年之制,皇帝只给了他三个月的假期。正当他上书要重新奋战时,皇帝又批奏他在家守制三年,同时解除了他的兵权。

    人生没有任何希望。

    三、两年蛰伏,脱胎换骨

    在家守孝的期间,曾国藩进入全面的读书、反思阶段。他为自己写下: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他发现自己性格、脾气、气质、风格方面存在重大缺陷,为人处事上更是面目可憎。

    总是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处处锋芒毕露,说话办事太直太冲。

    他寻找自己的缺点: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下决心改变自我: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始如终,修节庄敬。”

    47岁开始反思两年,49岁时,曾国藩完成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的觉悟,实现他的“中年变法”。

    大彻大悟后的曾国藩谦虚平和,应酬周到,“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之气。”

    他不再“慎于保举,人心不附”,而是举贤不避亲,为子弟兵谋福利,网罗天下人才。

    后来的经历,说明他走向了“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圣道路。

    50岁,出任两江总督,51岁办洋务,52岁攻克南京,湘军平定太平天国。58岁封直隶总督,成为疆臣之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的“中年变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uo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