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写了一篇《饥饿与尊严》文章,我准备明天跟学生一块读一读。但是,我心里没有底,因为学生从没有经历过“饥饿”。一个从没有挨过饿的人怎能跟莫言产生共情共鸣呢?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此话实际上规劝君主首先要让百姓吃饱穿暖,然后才能让百姓懂得礼仪和荣辱。物质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不讲物质只讲精神,仿佛空中楼阁。百姓衣食不足很难懂得做人的尊严,只要吃饱穿暖即可,至于尊严可以不要。
而莫言却认为,饥饿的岁月里也不要丢失做人的尊严。“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文章为我们描绘了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是作者五岁记事的时候的一个画面,母亲用棒槌敲打野菜时候竟然哼唱小曲;第二个片段,是家里最艰难时候,母亲没有像其他妇女那样自杀,并向作者承诺“阎王爷不叫,是不会去的”;第三个片段,饥饿岁月里,保管员让孩子们学狗叫并争抢豆饼。
这三个片段,让莫言在以后的岁月里受益很多。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面临重大事件时,都会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那就是人要有尊严和骨气,不能像狗一样活着。吴晗写过一篇《谈骨气》,里面举例“嗟来之食”,也是有骨气的典范。
当然,没有饥饿遭遇的学生们,会怎样看待不食“嗟来之食”而活活饿死的人呢?是否会笑话他顽固不化呢?是否会建议“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呢?是否会认为这样的“骨气”不值得要呢?
社会在发展,学情不一样,我们该怎样跟学生聊人的尊严与骨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