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一位偏瘦的不太熟悉的朋友聊天。
当他提到他肠胃不好的时候,我在他对面,基于我近几年学到的(有限的)中医知识,我认真地观察了一下他的面部。
让我感到有点意外的是,相关的中医知识没有很快速地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到的,是我爸爸。
长期脾胃不和,偏瘦的身材,瘦削的脸,棱角分明的五官——这些,和我爸爸一样。
我想起自己从小学时起,多次听到爸爸胃不舒服,吃药调理脾胃不和。那个时候的我,听到、看到这些时,背景是空的。
而前几天的那个场景,我透过对面同事的脸,穿梭似地回忆到了几次记忆中爸爸肠胃不适的情况。心里慢慢变得凝重,底色变重。
承担,忍受。把外界的矛盾一压再压,压制在他自己心里。
爸爸有脾气不好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了他的:孤单,无力,无助,和挣扎。
我还来不及想:如果我早一点长大多好。如果我能帮到我爸爸,那有多好——思绪拉回了现实:我对面的朋友,他或许有着类似的经历。他看起来为人很温和、谦逊而低调——这些之前我看起来的优点,在意识到“脾胃不和”之后,我似乎听到了一声叹息。
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位朋友。他是某名牌大学的博士后,我们认识时他当时刚毕业,同样脾胃不和。
在几个月的线下中医调理营里,我们了解对方的背景,更多一些。在他学历、门第的光环背后,是身体为容器,承受的种种伤痛/伤害/戕害——当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如此。
我想到了闺蜜+学友A。
A经过几年密集、聚焦式的调理,在清理了表层、次表层的问题之后,她最核心的健康问题,也是:脾胃不和。
感叹感慨之后。我更坚定了:
每个人都需要有“拨阴转阳”的 意识和能力
这一条信念。

选择了承担、忍受。同时也可以选择把它“化”掉——不让这些成为自己的负面影响、负担,不TA成为对自己健康的损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