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理性的数学老师
读《数学文化学》感想六
大寨一中 高元节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题记
人是感情动物,人与人直接的交流也是有感情的,师生之间也是如此,从第一节课的感性认识,可能会在一些学生心理留下感性认识----喜欢或者不喜欢,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多,学生们对老师的认识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继续喜欢、继续崇拜,也可能反感厌恶,因为在相处中,学习、劳动、考试、小组练习、课间活动、演讲比赛.....这些过程中会加入一些理性的东西,就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关系,作为老师,我们不是单纯的玩伴,我们有教书育人的天职,有潜心教育的事业,感性的东西给教育注入了温度,理性的东西给教育注入了深度。
古代数学家们对人类文化也是会有主观认识和客观推理的,这不也说明了人存在于社会当中,必定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体,做学问,教知识大多还是用理性说服感性,这样的学问,这样的知识才是真理,才有价值。
今天我读了《数学文化学》第八章的内容(291--328页):
第八章 数学与理性
8.1 西方理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8.2 数学理性的内涵
我的摘录语段:
1.理性精神集中地体现了人们对于外部的客观世界与自身的总体性看法或基本态度。(见293页)
2.克莱因指出:“任何值得一提的文明都探索过真理。思索的人们尽管不能,但总是试图去理解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去解开人类如何定居在这个地球上的谜题,去弄明白人生的目的,去探索人类的归宿。......”(见294页)
3.数学即是为人类提供打开自然界奥秘的钥匙。(见296页)
4.克莱因指出:“数学就为心灵做好了思考更高级思维形式的准备。通过使心灵抛弃对可感知和已逝事物的思考,而转向对永恒事物的沉思,这样数学就净化了心灵。这种超度的方式,通过数学达到了对真、善、美的理解,并进而接近上帝。”(见296页)
5.如果人们之间存在着分歧,而他们又都具有解决分歧的良好愿望,所需要x的只是拿起笔和纸,并说:让我们一起来从事计算吧!(见310页)
6.“数学理性”的主要内涵:
(1)主客体的严格区分,而且在自然界的研究中,我们应当采取纯客观的、理智的态度,而不应掺杂有任何主观的、情感的成分。
(2)对自然界的研究应当时精神的、定量的,而不应是含糊的、直觉的。
(3)批判的精神和开放的头脑。
(4)抽象的、超验的思维取向。
7.数学的发展既推进了人类的理解力,也产生了新的错误方式。(见322页)
8.齐民友先生的以下论述:“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见328页)
我的教学实例:
“纠缠不清”的老班儿
记得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根据我个人的性格,是无论如何也做不成“灭绝师太型“班主任的,我觉得做班主任应该有很多面,不求“面面俱到”吧,也差不多事无巨细了,有班级活动时的“独当一面”,有调节纠纷的“慈心善面”,有课堂教学的“热心冷面”......班主任就是个“多面手”“变色龙”,五颜六色的学生汇成了一个班集体,如何在三年时光中,让他们“各显神通”呢?
我把一个班集体所要面对的方方面面分成各大板块,各大要务,然后给他们讲解这之间没有好坏,只有担当和付出;没有高低,只有诚恳和恒心。
我把班级管理看作时一项工程,班主任就是总设计师,班长就是高级工程师,学科代表就是工程师,这是主体结构,分支结构里就是各项目负责人,比如阅读、卫生、宿舍、就餐、演讲朗诵赛......随着班级管理事务的增多,负责人也会原来越多,负责人根据项目需要,可以在同学之间招聘人才,一起合作完成项目,这中间出现了很多问题,他们之间大多会凭着一份“同学情谊”降低招聘的条件和要求,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应该不带有任何偏见、拙见,争取让他们各司其职,合作愉快的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难免会遇见很多“感性”与“理性”的纠缠,站在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当然是择优选用了,如果看在同学之间的感情份上,当然是随他们的便了,因为这样他们心里会高兴,愿意为班集体出心出招出力,多少语言的督促,都抵不过学生自己愿意去做,高兴去做,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会多次权衡利弊,协商通过。
班主任撒下了一个管理网,网住了“各路神仙”,希望他们“各显神通”,为班集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是做了三年的“纠缠不清”的老班儿,因为不管我站在哪里,身处何位,感性的师生情,生生情,让我不忍说服,理性的师生链,生生链,又让我不畏辛劳。
尽管网里有千丝万缕,我依然经纬分明;尽管网里有糊里糊涂,我依然爱的明白。这就是理性带给我的福利,感性只能给我喜怒哀乐和时常抱怨,是理性让我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是理性让始终坚守那片蓝天,那座教室,蓝天下有阳光的照耀,白云的曼妙,也有乌云的密布,更有雷雨的袭击,理性让我们雷打不动,并肩前行。
我的随想感悟:
《数学文化学》第八章中提到:“在数学研究中,我们应采取纯客观的立场,也即应当把数学对象看成是一种不依赖于人类的独立存在,并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去揭示其固有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我想作为数学老师,作为班主任,也应该对班级事物采取客观的立场,应当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又紧密联系的整体体,这里并不矛盾,“独立”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个人鲜明的特点,善于发现,正确引导,放大他们的特点,就是促成了一个优点。“紧密联系”是“同在蓝天下”的梦想的支撑。他们之间不能独立存在,又不能完全依赖存在,要通过合理的分析、安排、组织、引导、点拨,促成他们之间发生那种能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而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物理碰撞”之后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一个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就是班主任一个个智慧的体现,是班级建设的显现,“反应物”是一个个鲜活的你们,“生成物”就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那座“完美教室”。
“物理碰撞”是你们真实的自己,“化学反应”是你们真切的自我,这中间我们经历的却是“12345......”的“+-”----数学理性的判断。活成“数学模样”,用数字与算理面对人和事,这样的教育是有尺度的,这样的课堂是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