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开学第一天,下午接孩子时在附近书店里订资料、买文具用品。其中的自粘款书皮让我眼前一亮思绪万千。说起包书皮,我真的是情有独钟。80后的我,读书那会流行的是用挂历做书皮。人靠衣装,书靠皮装,但凡美好的东西,外面都包裹这一层美丽的皮囊。
记得,开学第一天总要发下一大堆新书。之后老师总是再三叮嘱,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课本包好书皮。
包书皮,就像给书穿上新衣服一样,儿时的我,做啥事都笨手笨脚的,因此便由父亲代劳我在旁边观摩着。父亲有着一双巧手,包起书皮来真叫得心应手。记忆里,包书皮的材料用矿上发的挂历纸,一抖发出哗啦啦的脆响。父亲先将挂历铺在方桌上用双手抹平展,把有图片一面朝上,将书放上按书边缘做出折痕,剪去多余部分,沿着书的边缘折叠起来后把书的封面页包上,再用透明胶带把书脊和边角都粘好,最后在上面写上“语文”、“数学”、班级和我的名字;包好之后再把这些书放到木板下,上面压上一些重物使书更平整。第二天上学我们就开始比包书皮的技术:书皮边缘切割是否平整无毛边?尺寸大小是否贴合无误?书皮表面是否有折痕等等?书皮包得厉害的我,总是能收到称赞。就这样用了一个学期我的书依然像新的一样,一点皱褶都没有。……包书皮的习惯,我一直持续读中学时,初一父亲生病后包书皮都是我自己来完成。
如今文具店里,各种材质、样式的书皮琳琅满目,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孩子也不需要我帮忙包书皮,传统意义上那份特有的包书皮情怀,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得到的。
儿时的包书皮,包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岁月印记和爱。时光如白驹过隙,父亲转眼离开我已有二十五年之久,遥想那年那月,我多么希望还能有儿时那样的时光,在昏黄的灯下守在父亲身边,手拿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书本一起,永沐那份深深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