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小伙伴私下问我与人相处的问题:
和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被忽视,在宿舍里,说的话总是被无视,想变成那种开朗活跃的人,又是无能为力
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其实,我大学的时候也经历过。
2
高中的时候住校三年,对于宿舍生活一直有着很好的印象,女孩子们一起分好吃的,一起diss今天某道变态的数学题,熄灯了躺在床上聊天唱歌,就像一家人一样。
大一刚开始的时候宿舍关系还不错,九月军训的时候和舍友整天黏在一块,常常一起吃饭、聊天,一起通过学生会面试,进入同一个部门,非常开心。
后来每天学习和学生会的生活,把日子填充的满满的。
是什么时候开始,关系变得疏远,在宿舍不怎么说话的呢?
大概是,我们一起竞选部长的时候吧。
大概是,得知学长学姐竟然让她放弃竞选,想让分数更低的我成为部长的时候吧。
后来,发生了什么?
她和另外一个舍友成为了形影不离的闺蜜。每天很开心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题,当我询问:“你们在说什么?”
回答我的,是欢笑的两人,突然开始各做各事的安静。
去上课的时候,她们会忘记还在午睡的我,
有一次我直接睡到第一节下课,
赶到教室,问他们怎么没叫我一下,
她们说:“没有看到,以为你去上课了。”
记得当时同学说:“那么大一个活人,还会没看到?”
我有段时间觉得,这样的关系在消耗着我对于大学人际的好感。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是我存在什么缺陷或者做了让她们讨厌的事情,
私下里问她们,嗯,没有答案。
那个时候,被冷落的自己,常常只会找高中的闺蜜哭鼻子,觉得自己很失败。
当有一个傍晚,开门后只有一个舍友在寝室,她准备出门,走之前可能忘记了在整理东西的我。“啪”的一声把灯关掉,然后匆匆跑开。
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愣住了。
我默默打开灯。内心的一个盲区也豁然开朗了。
我没有错,她们也没有错,只是在心中失去了分量。
所以不可能回到过去了,也没什么必要。
3
我的心告诉我,不应该将就自己去符合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我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过去。因此我们的价值观并不能忍受任何一种苟同。
不合群是一回事,不将就是另一回事。
我认为所有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不管好的坏的,都是我们的选择经过时间发酵出来的结果。
从那之后,我不再为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关系纠结难受,我认为只要做好自己,并且维持基本的尊重就可以了。
在我看来,保持自己向上的状态就好,有的时候,你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太把别人当回事儿了。
你生命里那些有趣的人,都会出现的,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会出现的晚一些。
就像后来,我拥有了很多合拍的朋友,我们大部分时间各自忙碌,闲暇的时候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我们涉世未深,快毕业了,弱的像鸡崽子一样,还是一起谈论着,彼此要去往的城市,谈论着,对未来的期待。
某天被问到,朋友间的最好状态是什么呢?
应该就像恋人间的最好状态一样:是给予对方足够自我独处和提高的时间与空间,然后在忙碌过后,共同分享进步的欣喜吧。
我一直认为,人和人的感情增进在于共鸣,也就是共同的爱好、背景与经历。
当你遇到一个人,你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跟他吹牛逼你觉得超过瘾,你们在一起干了很多二逼的事,每一件事回忆起来都超开心,那么,你们的交往就是值得的。
大学给你一个绝佳的机会,自己去体会,去甄别,去寻找适合你的人群来成为朋友。
社交不是任务,只是一种选择。
4
同样的感悟,在知乎上也有幸和学妹聊到
我记得当时是这样回复的:
成长,有的时候拾起一些东西,也要放下一些东西,不然,前行的包袱多重呀。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过在意他人。
小时候单纯的觉得,只要对别人好,就能够和全世界的人都做朋友,后来,你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
想起叔本华的一句话: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我很满意如今忙碌却充实,充满刺激挑战的生活。有时候累到想哭,但是仍然真真切切的感到自己在活着,在向上拔节。
我有很多知心而能力相当的朋友,有公众号上自己的小小池塘,有一些闲暇的属于自己的时间。
我能够在每天早上起来,收到来自陌生人的祝福和困惑,我很开心能够为他们解决一些小问题,看着他们对我说着“谢谢”。
如今,我还是常常一个人去逛街,去操场跑步。但我也常常在闲暇时和朋友去探寻美食,看电影,去旅游,和朋友煲个电话粥,我们开怀大笑,仿佛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我依然烂俗地爱着刘瑜的这句:
人要让自己活得像一只军队,对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招兵买马。
我很感谢我给了自己选择的权利,因此我有机会,选择跃进那汹涌的人海中去劈波斩浪,也有着私人的休憩之所。
这是我的生活常态,我是自己的国王,也是自己的臣民,我为自己颁布准则和标准,也对自己投以深深的信仰与服从。
以上。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金小鱼笔记
关注我吧,成长的路上是需要结伴同行的,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