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句读(二)
“瞧,我对我的智慧感到厌腻,就像蜜蜂采集了过多的蜜,我需要有人伸手来接取智慧。我愿意赠送和分发,直到世人中的智者再度乐其愚,贫者再度乐其富。因此我必须下山,深入人世:如同你每晚所行的,走下到海的那边,还把你的光带往那下边的世界,你这极度丰饶的天体啊!”
当你学富五车却生活窘迫时,你也许会厌倦你的智慧;当你饱读诗书却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你可能会厌倦你的智慧,没有几个人愿意一辈子默默无闻地痴迷于智慧;当你运用你的智慧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你大概也会厌倦你的智慧,因为你会认为你的智慧太低端了,登不上大雅之堂;当你的智慧得到了同行智者的认可,你还会厌倦你的智慧,因为你发现自己的智慧停滞不前了。总之,与智慧相伴,你厌倦的可能性很高。
现在有些人厌倦智慧不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了智慧再厌倦它们,而是在没认识之前就排斥了,他们直接否定智慧,之前没有一个诚心诚意肯定的过程,这样的否定是盲目的,没有内涵的。
查先生厌倦自己的智慧不是嫌弃它们,而是厌倦了对宝贵智慧的独享,他认为分享智慧、造福他人才是快乐的。他单纯肯定自己的智慧,自认为可以造福人类,这似乎是年轻人的想法,他这种四十岁中年人依然有这样乐观的想法,只能说明他远离尘嚣太久了,或者他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
查先生乐观,认为自己可以让智者乐其贫,贫者乐其富,也就是说,智者听了查先生的教诲会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因而是快乐的,穷人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学习了查先生的智慧会感觉自己内心充实了,精神富有了,也挺开心。
世间除了智者,还有愚者,除了穷人,还有富人。
智者大多自说自话,高傲自大,不可能学了查先生的学说就自觉无知,他们都懂得辩证批判他人的思想,接收对自己有用的,排斥对自己无用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不是否定旧我,而是更加肯定那卑微的旧我。智者之间的相见恨晚要比文人相轻少见得多。
愚者对于高深的思想或者不理解或者偏执信仰,对于他们,查先生只能无语。不理解智慧的人当然是朽木不可雕,而偏执信仰也不可能造就灵活的强者,强者一旦不灵活,那是很可怕的,比如希特勒对犹太人就很不灵活。
至于穷人,指望他们仅仅因为精神富有而快乐,可能性不大,除了少数为智慧而智慧的高人或愚者。穷人不会因为精神富有而获得尊严,没有尊严,学习智慧的动力也是没有的。可是,一旦穷人有了钱,变成中产阶级,他们更没有学习智慧的动力,社会给予中产阶级很多点缀生活的机会,却从来不给他们学习智慧的机会,美国的中产阶级很多,他们也许是幸福的,但从中国古典哲学或者查先生的角度看,他们很少是智慧的,生活的琐碎让他们变成了琐碎之人。对他们,只有淡淡的欣赏,很少由衷的佩服。
查先生并没有说可以让富人乐其贫,让富人自认为无知是很难的,富人总认为自己因为智慧才会富有,所以世间土豪特别多。富人一般很忙,看别人的报告最好希望报告在一页纸上,一页纸上也是多图表少文字,这样的高效率至少与查先生的智慧是无缘的,查先生的书好歹也是几百页,而且全是文字没有图表,有几个富人能读进去呢?当然,心灵鸡汤文字很少,甚至还配有卡通图片,靠心灵鸡汤可以像打了鸡血一样生活工作一小时或者一天甚至一星期,可是,有谁可以靠着心灵鸡汤生活一辈子呢?智慧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小时的事。当然,富人也最有潜力成为智者,因为他们一般经历过大风大浪,读懂了社会这本大书,他们缺的只是学习智慧的热情,缺的只是点拨他们的高人贵人。有几个高人贵人能够点拨得了阿里巴巴马云呢?诚然,马云拜访过大师,结果似乎是大师被马云点拨了,他们认识到,被马云拜访不是什么好事。
注:引文出自 钱春绮 译本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联书店2007年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