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7:54
这周要来探讨一下“说话者”和“写字者”的共同点、共通点以及不同之处。
首先是共通点。
每个人身边一定有几位被冠以“话痨”的朋友。这词可褒可贬,就看戴着这顶帽子的人自己如何通过长期的言行让周围人给出鉴定,这里我们先不作研究。
不过,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除了睡觉时间,“话痨”应该都是随时随地在处于有欲望讲话的状态的——甚至可能梦里的他们也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你可以想象,他们似乎脑子里天生自带一个搜索话题的小雷达。别人的话题,他们随时介入;新的话题,他们第一个开启。
那么“写字者”呢?他们也应该是具备一些“话痨”的基本属性的——在他们眼中任何人、事、物都能成为他们的素材;而无论古今,“写字者”也完全能做到随时随地地“写”,这跟“说话者”的自由度是一致的。
18:12
2/6 18:08 续
看来先得纠正自己昨天的用词。
不是“说话者”和“写字者”,而是热爱说话和热爱写字的人。
好了,今天讲讲两者间的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爱就一件事、一个人或由前两者引发出的一个观点而展开论述,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很显然,这也就意味着:第一,两者都是容易产生观点,并且表达欲强烈的一群人;第二,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不同角度观点的洞察力;第三,他们也应该是在不同程度上希望收到反馈的人群。
以上,我相信是我有限的脑容量目前能想到的一小部分,可见已有不少。那么,热爱说话和热爱写字的人之间的区别,那就更不胜枚举了。
18:23
2/7 18:12 续
接下去说热爱说话和热爱写字的人之间的区别。
其一,准备程度所导致最终呈现的完美程度。
这很容易被想到。尽管说话的场合有两种——正式和非正式——且都是有一定时间在脑子里先过一遍再呈现出来的,但无论准备时间再怎么充分,也是比不过写字者的。
就拿演讲来说,且不论它准备的时间长短。当演讲者站到台上那一刻,当下的空气、温度、灯光以及开讲后观众的反应、演讲前一刻看到的画面、干扰的其它事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演讲者的情绪,从而导致最后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内容和态度与事前准备的可能截然不同。幸运的,得到的结果会更好;不幸者,就可能事与愿违了。
而就写书来说,如果按照村上春树一贯的习性,整本书从开始动笔到完稿大概要经历五六个回合的自我较量。当然,他也会受环境、心情等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等影响,从而推翻先前种种。可是,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一定是他自己当下最满意的那一版。不然,我想不出什么理由迫使一个作家把一本连自己那关都过不了的书摆到公众面前。
当然,我要补充的一点是: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写作者,都矢志不渝地在追求完美。只是,说话者最终在某一个时刻会呈现,而写字者比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呈现与否。
18:43
2/8 18:23 续
我胡诌了一些爱说和爱写人群之间的种种,也只是很小一部分。两者其实都和我现在的身份和兴趣息息相关,所以也算借此谈些个人体会。
我觉得,有生之年,如果能够达到在爱说和爱写这两种状态中随意切换,或者这么说吧,能够把所有事情都按照这两种状态归类,也许会让我活的比较规整。
简单来说就是:哪些话该用说的,而哪些话又该用写的;哪些话该先说再写,而哪些话又该先写再说。
大体可以如此分类吧。
18:33
2/9 18:29 完
有人会问:你怎么能有写不完的东西?
我只想说:那要不然我拖着你听我讲一辈子话吧,如何?
在我眼里,任何人、事、物,单独拿出来、从各个角度都能写很多;拼凑在一起,再排列组合一下,又能写好多篇;再添加上我的想象力,又是无数篇……
从生写到死,从死写回生。这是没有尽头的。
当然,如果继续我这种碎碎念的方式,那绝对是毫无价值的。所以,当下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试图能摸索出一条有些价值的路,接着下来就只需头也不回地走下去就是了!
18:4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