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班主任周老师催我交作文,还是21年前。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为了维护师生间危如累卵的和睦关系,以及充分评估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后,奋笔疾书忙了一夜,在第二天双手奉上了“落在家里”的作文。然而前些天周老师的一通电话,暗示我春节相聚时曾许下的一篇夹叙夹忆的观后感。我匆忙翻出“落在家里”的理由,显然已不能成立。
《流浪地球2》刚热映时,因为是得意弟子郭帆的又一力作,周老师约其他弟子们小聚,讨论一下郭师哥何缘如此辛苦,一到春节档就前往浩瀚宇宙,导演着地球70多亿人民群众去流浪,也不问问大过年的,大家有没有思想准备,年货有没有备齐。当然,在他的默许下,出席活动的师生们顺道品鉴了一下粮食酱香酿造工艺及麦芽发酵工艺的丰硕成果。
其实,早在影片宣发阶段,已知悉内情的周老师有些低调且微妙地激动。重要原因是师哥为了致敬周老师,特意复制了他身份证上的姓名,粘贴到了影片中李雪健扮演的角色上。于是,“周喆直”三个字在影史上留下了足迹,并跟随影片的发行传播到世界的各地。或许若干年后,在撒哈拉某片绿洲的矿井下,猛然间有人会拦住我,拿枪指着我问我买不买《流浪地球2》的盗版光盘。我肯定会买,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我真的尊敬周老师。
现实中的周老师和影片中的周老师,不能说一模一样,简直是有点意思影片角色在服务剧本、连贯剧情的同时,如何进行丰满的展示,常常在于导演的解读。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认识周老师的人,对他都有独自的解读。当“周喆直”的形象真正跃然于荧幕之上,相信每一个认识老师的人都会有些激动,内心澎湃着“这哥们儿我熟”的回声。可是这一次,熟悉的周老师通过李雪健的演技诠释,或许连带着少年师哥对周老师的印象,从另一个视角让我们些许感知他心中的老师。
老艺术家“出演”周老师很多同学对我写过的周老师颇有微词,责怪我常把他幻化成一个拳击手的形象(见文章《一顿流浪》),全然不顾这个男人的幽默与智慧、潇洒与坦荡、见地与博识,以及带给一代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初中生们的人生点化。这些微词并不理解我内心的独白。我觉得初中没有被周老师狠狠举起、轻轻落下的重拳点击过的学生(限男生),并不能称之为周老师的“拳头产品”。
直到看了师哥的《流浪地球2》,我方才觉得是我含蓄了。影片中,师哥塑造了一个手握三千七百余枚核弹头的周老师,并在他的默许下,一位外国同志征集了一群人炸毁了月球,完全忽视了月饼产业链的感受。在影院看到这一幕时,我吓出一身冷油,或许当年周老师挥舞钢拳吓唬我们这群捣蛋鬼的同时,裤兜里多少也暗藏了几枚核弹。彼时当真稍有不从,后果不堪设想。
周老师非常严肃地质问,是哪个“捣蛋鬼”把五环偷走一环影片的热映,对周老师的采访接踵而至。老师直言师哥是以自己的姓名以点带面,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致敬,为家乡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感到高兴。老师的说法,不尽然是谦虚,还表达了他对家乡济宁的热爱。这些故乡情,在他给我们授课时已有深深的痕迹。正如鲁迅先生的两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笔下的“我”就是一个捣蛋鬼。“我”在百草园中的见闻,甚至影响了主人翁和现实中的我们一生对事物的探索与理解。而当年书内书外的我,却缺乏洞悉世事的心理活动。正如文中一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后来再读这一段,其实送进书塾的原因,是年少映了时节,是时携以童年的见闻,去拓展知识与见解了。只是“百草园”的经历,怕是终其一生,也是难以忘却了。
《故乡》在时空切换中,“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慨叹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却给予读者灵魂重重一击。很多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了老师的联系方式,或者很久没有和老师沟通,怕是岁月已将“我”与闰土定格在曾经,生分出“老爷”与“忙月”的身份来,如今却难以相叙。
回望故乡,永远储存着我们年少时对于“百草园”的最美好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周老师就是百草园中的“我”,他是辛勤的园丁,洞察着百草园中的秋毫,依然守望着他曾浇灌的每一株皂荚树、桑椹、何首乌与木莲……他希望园中的花朵不要自行枯萎,随风凋零,要凭毅力品格向阳生长,朝气蓬勃。他当然为载誉归来衣锦还乡的弟子赞叹祝贺,也常为身处泥泞艰难前行的学生忧心忡忡并送去鼓励。所以每一次相聚,他都会关心缺席的学生,问他们在哪里,生活与工作是否顺利。他会为职场失逸、情场失亿、酒场失忆的学生擂鼓呐喊,为学生们的点滴进步建议再开一瓶。或许真正使他午夜扼腕的,是没有培养出一名户籍警,资以协助他找寻在百草园中朝花夕拾的遗珠。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中,才蕴藏了流浪地球浩瀚宇宙观下的渺小个体的温情,才有了一群群在地球各处流浪的学生的一次次重逢。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洋溢着喜悦低吟着悲伤。可是任岁月匆匆,我们脑海中 “百草园”的烙印却依旧清晰,于是热泪在重逢后奔涌,心绪在相聚时激动。
写到这里,感觉这篇文章像是一封替老师代笔的邀请函,请每一位同学也常回“百草园”看看那个依然未变的园丁。抛开师生情谊,毕竟他还掌握着地球流浪去向的小道消息。
也谨以此文,向老师们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