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件。
古人论文有言:“唯造平淡难”,在作者笔下,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语言,却饱含感情。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衣着模糊,活画出他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可就是在这平凡的形象下却深藏着一束温而不炽的光,在鲁迅身处黑暗中摸索时,浅入心底照亮前行的路。
1902年,鲁迅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到日本留学,初到东京,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我想,此时鲁迅内心不仅仅是失望,痛苦,厌恶,忿怼,还有环境带给他彻骨的冷,远大的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萃与一身的复杂情绪,更加激起了急切地学到真本领以报效祖国的愿望。心之所想,必然会付诸于行动。1904年,鲁迅入仙台学习,艰苦的环境,在行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初冬的仙台已经颇冷,睡不好,吃不饱,可艰难的环境抵挡不了作者那颗滚烫的爱国心,也是在这里,遇见了一生的恩师。
如果鲁迅的爱国之情是强烈的,是不可抑制的,是极具爆发的,那藤野先生之于作者的情感,是潜风化雨般的温暖。一个中国留学生,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坚定的学习医学知识,藤野先生或许被鲁迅的勇气和力量所打动,这不正窥见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优秀品质吗?那些不能在平凡的关切,那些不能在普通的修改,是一点点的光,温暖着,照耀着,处在冰冷之中的“我”。可现实并没有因两个有大爱的人而变的温暖,那些深受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的部分日本青年,还有那刺眼的影片,让鲁迅的身心再次陷入冰窟,也是在那时毅然决然放弃医学,和藤野先生的惜别,文章写的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安慰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临别叮嘱,有限的文辞中蕴含无限的深情!也是这段师生温情,住进了作者的内心,成为了永远的底色。藤野先生是鲁迅心里的朱砂痣、暖月光,把这份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