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冲顶成功了吗?”
许久没联系的朋友,元旦后突然的一句问候竟然不是迟到的“新年快乐”而是这么一句。之后便是一连串的邀请推广,这活动有多么好之类的,让我险些以为这哥们被传销洗脑了。
当所有人都在猜测2018年第一个风口会是什么的时候,王思聪就趁着30岁生日点燃一股“撒币”潮,接着便是周鸿祎、张一鸣等人入局,映客创始人奉佑生甚至还要专门声明一下自己才是第一个“撒币”的。
“撒币”是种调侃,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直播答题类APP,又或者确切的应该叫做全民直播答题类APP。与以往见过的答题类综艺不同的是,回答的人变成了全体用户,即时的、无门槛,下载APP登陆就能开始答题。
有一点很有趣的是,几乎市面上所有有关“撒币”的文章,都在说这种模式始于2017年,北美的HQ Trivia,也许直播APP 方面是,但就答题这种娱乐方式而言,往前推综艺有火热的《一站到底》,有十几年依然健在的《开心辞典》,再往远了推还有古代的猜谜、灯谜。这种始于《周易》,萌芽于两汉,最终在唐后广为流传的娱乐方式,为何能一直经久不衰,到了如今2018还能再度点燃全球呢?
答题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能给用户带来的最大吸引力,无外乎就是回答对后的奖励。这个奖励可以是别人的称赞,也可以是一种自我满足,还可以是一些排名,又或者,很现实的一些奖金。《芝士超人》、《百万英雄》、《头脑王者》、《冲顶大会》,诸如此类,换汤不换药,都是在以奖金作为吸引力,也是“撒币”的吸引力。
也因此这类节目可以再几天内掀起全民的风潮,有机会白拿钱嘛。不过也因此招来一批人对此的diss,“变现容易但用户体验难维持”、“只知撒币,各平台同质化严重”等,从难以保持用户粘性,钱在哪用户就去哪的方面表示这种方式不长远,钱撒完了就没了。这话不假,确实是用户跟着钱走,但是也说明了这种娱乐形式只要有钱,就有用户。而且这些钱,着实不好“撒完”。
这些APP中,大多有一个共同要求,奖金在20元以上才能提现,能够答对12道题本身是一个门槛,但是胜在参与人数多,我堂堂中华儿女,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答对者也往往不在少数,有人能一人独揽百万大奖,但更多的还是平分下来就几块十几块,每个平台一天的场次也就那么几场,真正的实际支出并不多。
而且恐怕出的钱远远没进的多。1月9日,美团为花椒13点场的直播提供了100万元奖金,不过相应的是,在答题过程中,美团植入了4道问题,覆盖了美团的外卖、旅行等业务。随后,映客也宣布趣店投资一亿成为《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互联网商业,盈利的无非就是现金流与广告。直播答题类APP赚B端的钱,让C端赚钱的模式,对用户而言,别人掏钱给你玩了,加几道他们的题,也无可厚非。对投资方而言,做营销嘛,谁家广告一年还不花点钱嘛。
不过也因此遭到另一批人的diss,“拿知识的名头做商业污染”、“消费知识付费的最后剩余价值”,大致是觉得玷污了知识本身,消费知识做资本牟利。如果说之前的VR,AI因为技术尚不成熟就被资本大肆拿来炒作,让一部分人失望,导致VR寒冬,一部分人工智能被当作人工智障。
但就直播答题来说,用户参加这种活动完全免费,再者说对知识而言,扔着不动浪费才更可悲。题目虽然不如古人那般的雪月风花,但多少12道题目能让人多点杂识,在如今知识浮躁的社会里,各种知识还是“多多益善”吧。
说起来这种答题方式还能让人想到一部风靡一时的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冲顶大会等节目的题目也许不像电影里要凭借主人公辛酸的经历才能答对,但多少也是靠用户平时积累才能答上来,好吧,又或者说已经有了新鲜的作弊方式——搜狗王小川就直接朋友圈表示自己家“汪仔”就能通过机器理解语义以及搜索找出答案,一度让周鸿祎大叹我们撒币,你们作弊。
不过这种事貌似用不着用户操心,怎么防止作弊是企业方的事,用户更想的是如何答上来12道题目或者弄多点复活卡吧。
所以不管说消费知识也好,作弊影响平衡也好,直播答题类APP都已经成了风口。
对于用户而言,就算是考试作弊,抄答案,也总会把题目答案看一遍,既有钱拿,又能涨点杂识,还能让自己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范儿哥,TMT行业观察者,知名IT评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guochang10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