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这样,酸的甜,苦辣咸
大小餐馆的门口排起了长龙,商场的霓虹灯点亮了夜色,上班的公交地铁又有了早高峰的烦恼,跨境招商队、旅游团开始了久违的忙碌……岁末来临之际,全国各地正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让经济社会的活力日渐涌动,如同灶台上撩起的火苗,在逐渐升腾的烟火气中,呈现一个热气腾腾的中国。
中国经济的后疫情时期,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中国经济往何处走?投资的发力点在哪里?国内有哪些经济优势已经开始显现?为何全球多地上演“能源危机”而中国却能保持电力等能源价格基本稳定?这些问题,需要逐一解读。
前不久,《新闻联播》和《央视财经评论》两大金牌栏目同步推出对民营企业的专题访谈和评论。其中,《央视财经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民营经济发展 信心足 舞台大》《用好用足民营经济发展红利》《从“抢单热”到“招工潮” 民营经济抢抓新机遇》节目,为企业解惑、为百姓答疑。这一次,《央视财经评论》再出重磅三连评,推出《后疫情时期 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如何发挥?》《抗疫的“大账”看得清说得明》《三年“抗疫”的中国故事 务实中的坚强与温暖》,以共计一个小时的节目体量,深挖掘,算细账,长远看,辩证讲,为全国观众提振经济信心。
当下的中国什么样?
点燃烟火气儿,找回忙碌劲儿
评论节目《后疫情时期 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如何发挥?》紧紧围绕一个关键词——烟火气。“这几天早上北京城区多条道路出现了久违的拥堵”“这两天咱们的顾客和销售都有了200%的增长”“周末下午虽然已经过了用餐高峰期,不少餐厅依然有顾客在排队等待叫号”……
节目镜头对准北京、甘肃、福州、内蒙古、云南各地的社会生活,中国大地东西南北呈现出同样的氛围:消费正回暖,烟火气渐浓。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最有效的一架马车“消费”正是评论节目的切入点。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扩大国内需求,按照今年三季度的数据,整个消费占GDP的贡献超过了50%,是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生产车间开足马力,不少企业的运输能力、生产能力迅速恢复;科技企业瞄准数字化转型新机遇,“独角兽”们奋力跑出新的加速度;各地发放的消费券和“买买买”形成双向奔赴,获取消费券和总结分享优惠小技巧成了不少市民的“新任务”……机器转起来、工人忙起来、物流快起来、订单多起来、信心强起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折射出市场主体活力日益恢复,更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评论特别指出,烟火气的回归背后一定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印象,过去的整整三年疫情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没个消停,但事实并非如此。数据显示,从2020年1月10日到近期的政策调整,公开报道的本土新增确诊病例数为0的天数超过了250天。在全球每秒钟有7个人感染的大背景下,我国本土新增病例数超过250天都是0。这样的抗疫成就举世罕见。评论指出,以人为本就是社会重回“烟火气”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抗疫的最伟大之处,人在经济活动中是最活跃的存在,我们首先保住了人的生命安全,才为今天的经济复苏提速保存了活力的可能。
世界经济风高浪急?
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将更多目光投向东方,而中国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创新的活力、发展的大势,向世界经济输送宝贵的增长动能,也让世界收获更多共赢机遇。
评论节目《抗疫的“大账”看得清说得明》算了一笔国际经济的大账,从农业到数字经济,从制造业到交通运输,面对世界形势的乱云飞渡,中国经济巨轮有中流击水的底气和自信。仅拿出一笔小小的账目来看,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站发布公告称2023年1月8日起恢复审批中国公民出国护照办理,消息发出仅15分钟,某旅游平台国际机票搜索量就暴涨了7倍,国际热门旅游地搜索量暴涨了10倍。入境隔离从“14+14”到“14+7”到“7+3”到“5+3”到如今的“0+0”,折射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与世界交流越来越紧密频繁。
当前全球通胀“高烧不退”,美国的通胀7%以上,欧元区和英国的通胀都在10%,而中国仅有2%。为何国际大通胀流行,我们却对稳稳的物价习以为常,感受不到国际通胀的险滩恶浪?评论指出,无论是中央反复提到的六稳六保,还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中国的民生经济永远在为老百姓兜底。兜住的是什么?是最困难的群体。保住的是什么?是最基本的生活。稳中求进,承压向前,我们千方百计保住市场主体、激活经济的“蓄水池”,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亿万市场主体必将大有作为,为全球市场复苏提供强大的需求支撑。
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