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诧日

作者: MJ_905e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09:56 被阅读0次

        今日有三次震撼之感:

        一为蓦然闯入钟林之时;

        一为细观白石蝇蛾之时;

        一为得尝豌杂小面之时。

        有此三者,今日便算不得虚度。

      早晨五点多钟,朦朦胧胧看到窗外金灿灿的阳光,便料想应是个好天气,于是便出门做个闲散之人。先是去双秀公园,绕园一周,乃因牡丹正盛慕名而来,果然花开甚好,可惜微露败相,若是再早个三四日应当恰逢盛时。牡丹花个头很大,颜色颇艳,淡粉深紫玫红雪白皆有,中间的花蕊也很硕大,密密的黄色花粉包裹着雌蕊,探手触摸,花粉沾染一指,极细极密。牡丹园香气弥漫,倒不似扑鼻,只是悠悠然地随风飘来阵阵。我厌极了浓密的花香,尤以丁香为甚,花团簇拥纵然可爱,但每每凑近闻之只觉刺鼻,香到浓郁即适得其反,因丁香之厌亦累及许多香气过于浓郁的娇花儿,也是无辜。

      双秀公园游毕,便向着大钟寺去了,年票上写着仅限游览三次,倒教我瞧瞧它究竟是甚。

      最初检票见山门,便呆怔住了,比想象中的要大上许多,看上去庙宇修缮的也不错,拿到门票看到地图时,实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此行可能有意外之喜。

      山门题字“敕建觉生寺”出自雍正亲弟果亲王之手,始知该寺之名乃觉生寺,因寺内存有永乐大钟而常被世人称为大钟寺。入山门后,两侧钟鼓楼照相呼应,进入天王殿,殿内除长凳外未置一物,仅仅墙壁上写着参观前言。空旷的殿内回荡着撞钟声声,先由钟声醒彻头脑,灵台清明之后再行四下观看,这个布置深得我心,不得不谓之巧妙。在此处看到参观前言部分,觉得概括的甚好,故摘录如下:

      中国古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乐器,以“钟吕”、“钟律”独占鳌头。作为礼器,“钟鼎”并称,以至金文又称“钟鼎文”。作为法器,“晨钟暮鼓”是佛寺的写照。作为报时器,“钟鼓”齐鸣,节度时间。作为政治符号,“惟功大者钟大”,是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丰碑。作为文学意象,注入了古代文人内心“奉儒守宫”和“钟磬清心”的情感。同时,钟在人们心目中也有崇高、公正、贤明的象征意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著名诗句,可见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看罢这一段,顿时明白了,今日来,不单单只是看古钟的,这背后的深刻内涵我始料未及。

        觉生寺乃雍正皇帝敕令修建,雍正期间大兴修建寺庙,现今仍存的万寿寺、大觉寺、法华寺、华严寺等皆是当时所建,西配殿讲述觉生寺由来,该寺本为清代祈雨祈福的场所。东配殿内,则是一眼万年。殿内有一小门与殿后长廊相通,进门之后竟怔住了,几十口大钟悬挂两侧,陈列有序,每口钟都一米左右高,重达半吨以上,一眼望去,满目尽是这些庞然大物,霎时,身处钟林的我只觉得自己无比渺小,弯下身去钻到那悬着的钟内去看内壁,甚至动了以钟罩我之念,实在荒唐可笑。一口口大钟看过,随着时代变迁,地域文化交融,钟的形态也一点点改变,钟身纹饰由简到繁,钟体铸造由糙到细,钟壁铭文由少到多,钟底造型由易到难,轻轻敲击,仍可听到清脆悠远的钟声回荡耳畔,徜徉钟林半晌不愿挪步,只一心扑在那些生动的纹饰,文字上和清明的钟声里,彷佛置身滔滔历史长河之中从流飘荡,又彷佛似这些铜钟千百年如一日洗净泥沙俯瞰万世苍生。

        常见的梵钟的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钟钮(蒲牢),钟顶,钟肩,牌位,钟腰,钟裙,钟月(撞座),钟唇。蒲牢本为龙之四子,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长于海边,素惧鲸鱼,每每遇袭,大叫不止,于是人们便将其形状刻在钟上,并将撞钟雕为鲸鱼之态,以求钟声洪亮远播数里。蒲牢内嵌钢芯,四爪牢牢抓住大钟的钟顶,此处虽看似纤弱却负千斤之力,能将整口钟稳稳吊起,令人惊叹。钟林之内的蒲牢神态各异,但为吊起大钟,姿势大都类似,皆躬起身躯瞠目张口,四爪弯曲紧扣钟顶,威严自生。牌位处常见吾皇万岁,释迦摩尼等字样,一面供奉佛祖,一面歌颂王权,方可在历史长河中求半分太平。钟腰处则多雕刻,或为经文,或为捐铸者姓名,或为各种图腾,朝钟多刻龙纹,佛钟道钟多刻经文,更钟等多刻铸者姓名及各种纹饰。这些钟腰上的内容琳琅满目,有些图腾繁琐精致如龙纹鹤纹等;有些吉祥纹饰小巧可爱穿插于经文之间,如祥云香炉宝瓶双鱼,颇具萌态;有些勾线狮虎花卉,山水亭台,海浪碣石等等,一路走过详细玩味竟不觉嗤笑,实在有趣。“钟裙”二字十分形象,早期南北钟裙差异较大,南方钟裙类似“直筒裙”,弧度不大且钟唇平滑,较为简单肃穆,北方钟裙则似少女旋转的裙边四下散开,钟唇如波浪起伏,较南方更为美观。钟林内大钟多为复制,气势仍然十分宏大,虽然展品上写着请勿敲击,却仍是任性而不文明地,亦是轻轻地轻轻地敲击了许多,那钟声虽小却飘飘然入心,彷佛在世间只为我和大钟二者轻轻嗡鸣。

        中央的大雄宝殿则放置多套编钟编磬,规模最大音律最全的还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真身曾在国博见过。不禁感慨曾侯乙实在是为历史与考古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仅仅一墓便出土了多少国宝级的陪葬品,简直是“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典范。后方的观音殿主要放置有乾隆朝钟,钟腰的龙纹已被摸得发亮,细节生动,皇家气派尽显。再后方的藏经楼亦有许多精致的梵钟,“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京城各个庙宇的佛钟可一览于此。佛钟不仅用于报时,也可用于聚集僧众,亦有“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的佛教寓意。旁侧则是许多精致小巧的铃铛,风铃檐铃马铃金刚铃,钟铃早已逐渐化入寻常人家,渗入街头巷尾,庙前庵后。然而观至殿末,忽见一红钟,大钟由铜、锡、铅等按照不同比例熔铸而成,比例不同则合金性能不同,正寻思着什么材料居然能铸出红色的大钟,却瞥见钟腰上用黄漆书写“警钟”二字,十分刺眼,方知此钟通体被漆红,却很不均匀,坑坑洼洼的铜钟被漆的斑斑驳驳。看罢介绍才知,乃是“非常时期”将此钟由寺庙挪至消防队,作警钟用,不由心生嗟悼。如今原样放置此处,亦为“警钟”,以示后人。

        压轴之作,亦是镇馆之宝,乃位于最后的大钟楼,此处便是永乐大钟之所在。钟楼匾额乃乾隆题“华严觉海”四字行楷,内置永乐大钟,基本原样存放,大钟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上层可缘梯而上细观大钟的上部,下层便可观看大钟下部,钟底有坑,原供人们探观内壁,现已隔开。大钟周围一圈立有八根内倾的贴金盘龙方形木柱,中间悬挂永乐大钟,虽早知此钟形态颇大,亲眼所见仍是为之一振,倒不再是因为体格大,而是因为铸艺精。永乐大钟听名便知乃是朱棣下令铸造,既因“惟功大者钟大”,又因其以清君侧为名夺权,便铸钟以抚亡卒之灵,以慰内心之愧,以显名正言顺。永乐大钟在历史中浮沉多年后,三次搬迁,终被雍正迁入觉生寺直至今日。大钟高六七米,悬于殿中,重达四五十吨!如此重量,竟被宽不过六七厘米的蒲牢以三层U型相扣的设计和内倾梁柱“侧角”的结构全部分散了!经由现今应力分析,其稳定系数令人瞠目,且最大可承受每秒移动15米,不必说地震,只记得若将大钟整个儿倒过来,再任由其自由落体掉下去,其锁链仍不会断裂!先人的智慧实在可敬!钟身分七段,内外铭刻有二十三万字的经文,是古钟内规格最大,铭文最多的。传统的三大铸造工艺法有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永乐大钟采用传统泥范法,在地上挖了一个大坑,先做外范,分为七段制作,再做内范,刻上经文的阴文,然后将其拼装起来,夯实外范四周,在外范和内范的间隙中灌入滚烫的合金液体,然后控制速度慢慢冷却,永乐大钟便一气呵成,钟身光洁,无一处裂缝,无一字遗漏。历史巨作,十年铸就,百年前的先进技术分明已有现代工艺的影子,而其间融入了多少劳苦工匠日日年年的汗水,如今大钟在古钟博物馆内静置,由几道红墙绿瓦抵挡尘世喧嚣,每日仅与寥寥数人照面,稍叙旧事便又沉沉睡去,难以再闻钟声,连觉生寺的名字也已化为大钟寺,而这座北京城内忙碌的人们所熟知的,便也是大钟寺地铁站而已,至于何为大钟,怕是越来越无人问津了。

        参观完毕,心生凄凉。大钟寺博物馆实属留存完整保护得当的历史遗迹,北京城内的博物馆甚少令人失望,诸多寺庙如“五塔寺石刻博物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万寿寺艺术博物馆”,皆以博物馆的形式得以留存,当然由于遗迹故居太多,淹没在岁月洪流里不复存在的也不在少数。但是私以为以此种方式对历史遗迹做保护实则非常恰当,比起单纯开发为旅游景点,抑或将其商业化,这样做既能保留遗迹,又能传承文化,缺点无非是属公益性质,缺少商业化宣传,盈利甚少需政府出资维护。然而相比古街古镇,故居遗迹的保护方式倒是更为容易一些了。中国从不缺少古街古镇古遗迹,譬如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两条仿古或“修”古的商业化街道,北京的南锣鼓巷,前门大街,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黄山的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晋中的平遥古城,杭州的南宋御街,苏州的七里山塘,水乡周庄,木渎古镇......商业化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生存手段,旧时这些古街古镇昌盛繁华的原因也定有商来商往,时至今日依旧操持商业,却为何总是招致游人无奈之感呢?于游人自身,八方游历,四处览物,自是比古人知之愈多,且物流便捷,“到此一游”的纪念物在全国景区普及甚广,多处遇到,自觉无聊。于遗迹自身,商业化本没有错,错的是越来越少的本土商业化,越来越多的普遍商业化。在此过程中,逐渐流失的是一方土地孕育的历史、文明、习俗与精神风貌,逐渐增多的是只为牟利而生的各种连锁摊贩。每每看到穿着“古装”的屈臣氏,星巴克,麦当劳和各种奶茶店,心底的厌恶总是一阵阵地涌上。此生不能忘记的是,离开厦门之后,有一次去苏州旅行,在七里山塘闲逛的时候,居然偶遇了一家八婆婆烧仙草店!这可是厦门特色,居然开到了苏州七里山塘!内心震惊且开心,原以为没什么机会再喝到八婆婆烧仙草了,如今竟有机会尝一杯,味道也竟一模一样!捧在手上,喝在口中,却顿觉五味杂陈,只是看着河水和摇橹船默默发呆,这手中难得的烧仙草,竟没有刚才随手在街口推着小车的阿姨那里买的手工桂花糕可口。回过神来看觉生寺等的留存,看北京各个遗迹的留存,倒觉得作为博物馆着实是简单有效的保护手段,也终于明白为何我总是流连于街巷故居,且甚少失望了。若是将南锣鼓巷的人流分一半到这些地方......算了,奢望罢了。

        草草食毕,便又坐车前往北京画院。市区有多个画院,中国画院,国家画院,北京画院等,不知情者怕是总要晕头转向找错地方。因齐白石曾出任北京画院名誉院长,所以北京画院如今常设齐白石展览馆,存其书画真迹以供吾辈欣赏观摩,同时也举办其他现代作家的展览。

        对齐白石的最初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自是因其水墨虾蟹,而且大都是在从前的美术课上,他的故事却少见于文章之中,或许见过也印象寥寥,但在当时并不觉得奇怪。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接触更多的反而是徐渭,朱耷,徐悲鸿,张大千等等,画作文章皆有涉及,直至大学之后偶然在图书馆拾得一本描写真实的齐白石风流韵事的书,翻看之后倍感讶异,虽然张大千徐悲鸿二人家庭关系也颇为复杂,但像齐白石这般年纪仍然孜孜不倦恋恋红尘的,确是让我讶然,尤其是耄耋之年仍不忘红妆,让我想起了那首苏东坡调侃友人之作:“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帐内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也就大略明白了为何文学书作中少见他的身影。总是苦难抑郁疯癫痴狂的人生悲剧更给人深沉之感,更能与作家伤春悲秋怀古伤今的情绪相和,如同齐白石这般风流一生的,却是更多地出现在调侃之作中了。

        最先看的几幅是水果花草松鼠雀鸟,尤其是那些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以水墨渐淡氤氲出了茸毛之态,尤其是葡萄松鼠图,葡萄的色泽仿佛是分上下两层涂绘的,下层呈青色晕开来,上层再稍稍以紫色覆盖,但或许一笔画就自然晕散也说不定。新鲜的葡萄表皮常蒙着灰白的一层薄雾,画中的葡萄颜色极为舒服,不过看久了倒觉得更似大蓝莓了。除此之外,他画萌物总是神形具似,尤其是机警灵动的黑眼珠,让人看后不觉轻声细语,唯恐惊走。

        转过走廊,面前不再是长长的卷轴花卷了,而是变成了一个个不大的画框。定睛细看,再一次的,整个人被震慑到了。

        素来知道齐白石擅花鸟虾蟹,但眼前这些几乎1:1的蝇、蛾、蝉、蛐蛐、蝗虫、蜻蜓,还是令我难以置信这会出自一个国画大师之手!前些日子刚去买了毛笔,最细的勾线笔也难画出这般的细节!那蝗虫腿上的绒毛,那蜻蜓翅上的纹路,那蝉腹部的沟壑,那蛾翅上的粉末,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恍惚觉得眼前的竟不是画作而是照片!

        人,应是在心境平和悠然,和煦闲适的时候,才有心思会去屏息凝神留心这些微小生命的一举一动。吾常以观虫察蚁为乐,走着走着便会俯下身去耐心地看蚂蚁搬运东西,看蜘蛛结网,一时忘我。忙碌在钢筋水泥之中的人们为了生活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少有闲情去为蝼蚁驻足,而我却觉得,那并非生活而只是生存,生活应当时不时地去观微,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察古今之人兴感之由才对。每次投身其间,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人”。有一刻,我是前足高举石砾,身泛褐黑的蚂蚁在循着气味跟随同伴;有一刻,我是随风抛出细丝步步丈量织出规整蛛网的蜘蛛,正候在蛛网中心静候着猎物;有一刻,我是泥土里寸寸穿梭埋没于湿润的细细蚯蚓,正被钓鱼的老大爷屈膝刨出准备做钓饵;有一刻,我是迎着夕阳纷飞的柳絮,周身染满金色的光芒,任随晚风飘摇掠过幢幢高楼;有一刻,我是护城河边西府海棠树上的一株白花,正奋力挽留要随风而走随波逐流的几片残瓣;有一刻,可能我只是风。若随着心境化作世间万物,暂时忘记自己“人”的身份,暂时抛却尘世只纯粹的存在,不论这副躯壳如何,都是自由的。

        想来怕是幼时田间乐趣不知不觉融入今日,此刻看着齐白石的画作,感同身受。

        再行参观,便看到了他著名的虾蟹之作,如果说刚才的昆虫是工笔写真,那么眼前的虾蟹便是神韵毕现。齐白石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联想到他的衰年变法,这也是他最为人称道之处了。

        刚才说到齐白石的耄耋风流难登大雅,然而细观画作之后,我对此却有了不同之感。风花雪月之事且不贸然置评,但由此可窥见齐白石的少年心态,正是因其年岁虽长却仍心似顽童,贪恋红尘俗世,才有这些灵动笔触,才难能地从水墨画作中毫不见萧瑟凄凉,唯有率真可爱。想通此处,以后再见其诸如“老流氓”的评价,可置之一笑了。

        参观完毕,出门转身散步至朝阳公园,在北京这诸多公园中堪称最为无聊者。便寻思着找些什么美食来吃,便搜到附近的一家重庆小面,店名就叫“一碗面”。只因旧时曾同故人同游山城,甚是怀念,总想再尝一口正宗的磁器口豌杂小面,却总也不能如愿,看着评价甚好,便满怀期待地去了。

        重庆实在是一个很宜居的城市,虽然只呆了匆匆三日,却恋恋不舍魂牵梦萦。初到重庆那日,赶到磁器口已是下午两三点,于是乎在饿极的情况下吃了一碗热腾腾的豌杂小面,从此便成为记忆里的封神之作,经过岁月的不断美化,愈加后无来者。再行回忆,那咸淡怎地如此恰好?那豌豆怎地如此绵软?那肉杂怎地如此入味?那汤汁怎地如此浓郁?那面条怎地如此筋道?佐以磁器口起伏的青石板路和山城的温润秀绿之气,越是回忆,越是美味,越是难觅。

        乍进店门,不很起眼,面碗较大,无山城秀气之感,多了几分北方的豪爽,心中顿生疑虑。点菜后听到老板娘的口音方才知道是重庆人!这下子又放下心来。一大碗小面端至眼前后,那豌豆!那肉杂酱!那葱花都显得如此眼熟!瞬间万般滋味顺着鼻腔涌入大脑突触,唤醒我久违且专属的小面味觉!呆住的我不自觉地长嗯出声,回想起来倒像个乞食的小狗。口渴难忍便又点了一瓶北冰洋,实在是奇怪却别有风味的搭配,南北交融的碰撞沧桑都在口中了,造化弄人啊。这碗小面值得八分,剩余两分输在了记忆和情怀,单论味道,已是满足。

        酒足饭饱后又到近在咫尺的蓝港闲逛一圈,仿欧小镇的人工痕迹和城市气息太过浓厚,便匆匆回家了。

        不知乘月几人归?

        北京生活就是这样,又温情,又嘈杂。

    ps.本为上周末的游记,拖了数日才写完,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诧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yc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