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空气中到处飘散着红糖甜香的甘蔗收割季节,我们一行人参观热火朝天的下沙屠红糖作坊之后,来到了传说中的马氏庄园。
向往这深门大宅已经许久了,推开厚重的大门,抬高腿,轻迈步,走近它的一瞬间,真怕突然的造访打扰了它的安宁。

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民国大宅,占地四亩多,高墙大院,外绕护庄河,整个院落呈“品”字形,有十二个巉墙,三个院落,三个小花园,四十七间房,台台相通,间间相连。它的主人是当时东乡富绅马汉卿,传说建造这座大宅时,正逢几十年难遇的饥荒,主人召集饥民,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用廉价的劳动力建造了这座当时罕见的豪华大院。我眼前仿佛呈现出饥民挑砖运土往来穿梭,敲石凿木乒乒乓乓,督工记分、运送茶水饭菜的热闹场景------马家起高墙,盖大楼,将自己的一生抱负、半世荣光绵绵密密地垒进了这雕栏玉砌中。

抬脚跨进石门槛,就像抬腿走进了岁月深处,青色的石板台阶,陈年的青砖瓦,高翘的砖瓦屋檐,依稀间仿佛院子堂前坐着身着长袍,手托烟杆的老太爷,正悠然地吐出一口烟;颤巍巍拄杖而立的老奶奶,慈祥地看着花窗下玩耍嬉闹的孩子们,沧桑里满溢着甜蜜。
圆柱、大梁、门板、窗棱,古色古香,气派儒雅;厅堂、天井,幽深沉寂。梁柱窗上以花鸟为主木雕,和砖墙上的灰雕相映成趣,虽古朴却又雅致。我们穿行在院子里,看木雕,摸门板,叹工艺,感慨这个家族的昔日繁华。高大的马头墙依然高耸,似乎无声的宣告着这里昔日的辉煌。但岁月让它布满了斑驳的痕迹,房间内,蛛网四挂,尘埃遍地;瓦楞上绿绿的苔藓,砖缝中随风摇曳的茅草;门廊上原本飞龙走凤的斗拱被各种电线蜿蜒纠缠;雕花木窗被厨房油烟熏得油腻无比,漆黑肮脏。院子里随处堆放的柴草农具,碎砖烂瓦……呈现出沧桑与破败,马氏庄园敌不过风雨岁月的肆虐,终究化成了村民眼中破败的“围城”,在岁月长河中渐行渐远,成为了历史过客,让人不禁唏嘘感慨。大院无言,只有瓦楞里的荒草冬去春来,年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它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这里一度成为一所初中的宿舍楼,学校撤并后,院子荒芜,本是石子拼成的道地,长满了齐腰高的野草,孤寂地自生自灭着。我不知道马家的儿女们现在都去哪儿了。如今,马氏庄园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宅维修正在进行中,预计不久的将来,它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期待,马氏庄园的新生,能够记录下一段历史的荣光。
走出马氏庄园,我突然记起一句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华与破旧,幸福与痛苦,总是相生相伴的。在历史长河中,时光的推动为难以抗拒,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盛不衰。从前的奢华大气,如今的沧桑破败,才构成了马氏庄园的深邃与厚重,才留住了今天我们对它的久久凝视和感慨万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