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每年我都会陪同父母、小姨一同前往青浦的福寿园扫墓,需要祭奠的人数,从最初的一人增加到如今的六人,当然关系有远有近,有的是血缘至亲,也有的我从未谋面。
他们被安放在这个人文艺术公园的不同区域,有室外陵园的墓碑,也有存放于室内的箱盒。每到一处,除了摆放贡品、上香鞠躬以外,嘴里还要念念有词,念叨的都是逝去的人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喜好和牵挂。
比如外公喜欢吃的牛轧糖和云片糕,要多放一点;外婆爱听的曲子,妈妈一边点香一边哼唱;大姨夫因为高血压中风突然离世,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可以安享健康快乐;小姨夫在荷兰英年早逝,漂亮的郁金香一定会令他心生欢喜;还有那个客死他乡的荷兰老先生,对中国有着故土般的情结,如今也好安详瞑目了。
虽然我是个不可知论者,十分怀疑先人们是否真的在天有灵,而在世之人通过各种仪式送去的食物、钱财和用品能否被他们感知和受用,并且我也十分不喜欢扫墓大军造成的高速的拥堵和人山人海的祭扫队伍。但是,我丝毫不怀疑的是,在祭奠时,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借用这样一个特别的仪式,进行着一场内心的对话,和那个曾经的重要对象,爱的客体。
无论,那份关系是难耐还是欢喜,也无论其中有过多少遗憾和痛苦,悲伤和愤怒,在祭奠的那一刻,我想大多数人心中追忆的,是往日的美好和珍贵。因为曾经拥有而美好,又因为短暂而倍觉珍贵。
在这个春日的清明,无雨无酒,但有思有情。
想起前几天和朋友探讨的关于“丧失”的体验,关于“哀悼”的意义,在这个清明时节,借由祭奠,也越发显得清楚明白。
我想这份体验的深义,就在于让人从失去中领略到爱的意义。深深的爱过再别离,谁的生命不是如此呢?拥抱失去和伴随而来的哀伤,就是拥抱曾经的拥有和美好。我们会时不时地,在记忆中重温往日的情谊,心生感恩,然后带着从中汲取的能量,继续活下去。
杨柳吐绿,春花争艳的好时节,令人心生喜悦和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