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点疯,解禁之后每天都要去个地方,为的不过是探寻花事,不负春光。
手机在满负荷运转,照片、视频拍个不停。加上这个月迷上了视频剪辑,出去转悠就显得更名正言顺了,美其名曰:寻找拍摄素材。
我想我一直都算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每年春天都十分忙碌。这个结论有若干照片为证——我可是妥妥的摄影爱好者,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用单反相机,从佳能到尼康,各种镜头也早已试了个遍。
器材虽然换来换去,不断升级,可我最终发现一个真相,那就是:我没有摄影师的眼光。
这个真相是在女儿10岁时发现的。
那是夏天,我带她在麦当劳休息,当我装模作样想给她拍照时,她跟往常一样不耐烦地躲开了——从小就被我的镜头操纵,她烦透了!
突然,她拿过手机对我说:“妈妈,我给你拍几张!”
这成了历史性的一刻。
我看着她摆弄了几下饮料杯,并没意识到这是她作为道具的。然后,她非常随意地拍了几张,把手机递给了我。
我打开一看,惊住了!怎么说呢,那组照片拍得比我好太多。无论是构图、角度、光线运用、表情抓拍主体突出还是前景设置,都无法相信是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
“哇,拍得真不错啊!”我掩饰不住惊喜,有点夸张地赞美她。
女儿不以为然。她撇撇嘴说:“你拍的照片太烂啦!你要让画面尽量简洁,寻找角度,别让没用的东西破坏整体。”
“你怎么还知道这些?”我吓一跳。
“这有什么,这不是最基本的么?拍照片当然要用脑子的。”她说。
我突然意识到,女儿是有摄影天赋的!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又让她继续拍了几组出来。
然后,我明白了一个事实——摄影真的是需要天赋的!我拿了十多年相机,只会跟着感觉走,不停地拍拍拍,这不是“勤加练习”,而是浪费快门啊!
这是女儿第一次牛刀小试。之后,她也并没有展露出对拍照的爱好,那时她的兴趣点在画画上——这应该是有我的遗传吧!
女儿没怎么学过画画,但她确实喜欢。
那时的我完全不懂教育,不懂儿童心理学,自以为是地认为没必要送她去学画画,担心她受到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反而扼杀了性和创造力。
女儿在12岁之前确实很有创造性,她能够用漫画讲故事,能通过一幅画去表达一个主题,这都折射出她非凡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可惜,作为妈妈我并没能及时发掘和保护这个兴趣,这是我毕生的遗憾。
女儿读初一时,我又自作主张让她去美术机构学习素描,没多久又让她参加了寒假的水粉集训班。在集训班里,她见识了别人的优秀,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她不愿去学习了。
在这个关键时期,我又没能做好疏导,只会轻描淡写地说些表面原因,却不能对她的难受感同身受,于是她开始逃避,自信心和兴趣都遭遇挫败。
现在想来,一个智慧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因为我的愚钝,女儿的很多关键期都在遗憾中错失过去了。
14岁的女儿变得严重叛逆。但这一年,她的兴趣点突然转移到了拍照上。这也不奇怪,她13岁时偷偷玩水晶泥,注册美拍拍摄视频,曾经不到一个月吸粉一万多。
她的水晶泥视频拍摄得唯美又个性,我随手发到朋友圈都被无数人点赞,大家都惊讶于她的审美和创造力。
在一言难尽的心情里,女儿初二了,也进入了青春期。当乖巧变成暴戾,顺从变成叛逆,我开始惊慌失措……
有句话说得好,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此刻我还是要感谢愿意成长的自己,在历经波折之后,还是勇敢选择了爱和接纳。
我的女儿不是别人眼中的好学生,也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但我依然认为她是如此的独特和优秀。
最近我总是在想,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多年以来,我们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读书学习就是为了拼一个好的未来, 这个基础的门槛就是读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学。
为此,家长们比孩子更努力。从学区房,到陪读陪学,不惜重金报各种辅导班,有人甚至要折腾得倾家荡产。
可是,读了好高中,好大学就一定有好的未来吗?就一定拥有幸福人生吗?未必!
那么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它最基础的目的就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