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说有四种读者:
一种作者本身就是读者,自己通过读作品与自己进行精神对话;
一种是其他的作者,他们常常在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一种是类似于批评家、史家、政治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从各自的视野出发把作品作为一本经世治国的社会大书来读;
还有一种就是普通读者,从作品里学习如何生活。在读《庄子》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读者。
当我为生活琐碎工作的繁冗所累的时候,我读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沉闷的心好像透了一丝风。
心中自我宽解:“噢,我就是想太多,求太多了。薪水、职称、头衔,无所谓了,Follow my heart 就好了” ……杜老师却释疑说,庄子还要补草鞋为生呢,你财富自由了吗?
当我读到“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我觉得此言准确道出了我这个庸人“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然而令我更茫然是“安”与“不安”如何做,我却不得其法。
我自己本性亲道家而过去十年读书时却更亲近儒家,我想大概正是我性愚钝很难从玄妙“道”中把握精髓并能付诸行动,而儒家就方便多了,它会告诉我,如何学习、如何劳动、如何接人待物、甚至如何吃、如何坐、如何穿。
当我困惑于如何鉴人时,《庄子》又教我“九征”之法,读的时候觉得条条在理,仔细思量一番更觉羞愧,自嘲“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朋友”呢。
更何况,倘用此法交友,光是这种查鉴的功夫就够我烦恼,这样也太不庄子了。与其如此,不如秉持旧方法,“傻人有傻福”……
读完一周,每日都在心里反刍,我到底从中有何所得?似乎有得,似乎又没有。我确实不清楚,只好将这糊涂的态度如实记录。
所谓,“千经万典,不过修心”,修心又岂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那含纳万法的“道”又岂是那样显而易见,一语道明的呢。
我记得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的哲学是“负哲学”,它能告诉我“道”不是什么,却不能告诉我“道”是什么。这么说来,或许在我的“不知道”“不确定”中我或许正在“道”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