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里,我们常常选择闭上眼睛,而不愿去回头看看,究竟离对方多远,就是因为两个人之间,不再分享爱。”
的确,爱只有被分享后,流淌的爱意才被看见、被感知。
而高质量的分享,既是感情的催化剂,更是人际关系的助燃剂。
就像山鸣谷应般,你热烈地分享,我热烈地回应,从而浓烈感情,凝聚亲情,深化友情。
真正好的关系,都需要“分享欲”。
它不是敷衍式的尬聊,而是从心里彼此牵挂,互相认同,同频共振。
有人说:
“成年人的拒绝,大都是从不愿分享开始的。”
没有干脆利落的道别,没有大张旗鼓的争吵,只有静悄悄地疏离。
但一次次无声地拒绝,既远离了他人,也孤立了自己,最终无人能懂,无人倾听。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初中人的悲惨故事。
他是一名酒店清洗工,负责清理厨房锅炉。
每天,厨房里响彻着工友的吆喝声、打闹声,但他从来不参与,只是机械地刷锅、清烤炉。
休息时,工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他则像隐形人一样,远远地躲在角落里。
他习惯独来独往,本能地抗拒与人分享互动,甚至喜欢整日整夜地待在衣橱里。
喧闹的交通,蜂拥的人群,都能让他万分沮丧。
他唯一愿意相处的,是一个又聋又哑的聋子,他们总是静静地坐着,没有交谈,偶尔相对一笑。
渐渐地,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孤岛。
没有人愿意与他为友,他满腹的心酸也无处倾诉。
就像生活中的我们,因为疏于分享,懒于互动,内心就潜意识地竖起了一道墙。
即便通信录里有上千好友,哭泣时能无所顾忌地打扰的,寥寥无几。
有时想调侃老友,翻出对话记录竟停留在两年前,想说的话输入又删掉。
不是时空阻隔了关系,而是我们的心拒绝了情感。就像古罗马哲学家西尼加说: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拒绝分享,终将难以遇到温暖的相逢。
自我隔绝,则永远看不到世界的绚烂。
不分享,就会走向散场
人与人之间,不是靠单方的付出与包容就能维持的。
无论多么深切的感情,当分享欲消失的时候,或将成为相背而行的一拍两散。就像《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书中说的:
“曾经迫切地想与一个人好好聊聊,却发现共同的话题更换了无数遍,都被无数个‘哦’‘好吧’打败。”
其实,友情如此,亲情、爱情亦然。当你不再有一搭没一搭地与爱人聊天,不再有你在闹、我在笑的默契时,曾经死生契阔的不离不弃,转眼成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语凝噎。
“雪怕太阳草怕霜,人怕冷漠心怕伤。”
人生海海,请珍惜那个愿意与你分享的人,和那颗愿意跟你分享的心。
因为一颗心,被凉久了,会冻成冰的。
一段情,被辜负多了,会磨灭成灰的。
一个人,被冷落长了,更会转身成路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