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分析孩子不良的行为动机部分来自于父母的刺激

分析孩子不良的行为动机部分来自于父母的刺激

作者: 猫布笑笑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18:34 被阅读15次

    姓名:
    课程标题:普通心理学
    2019年1月8日

    分析孩子不良的行为动机部分来自于父母的刺激

    一 家长眼中的孩子
    周末参加一场3个半小时的[养儿育儿主题]活动,现场收集家长反映自家孩子的问题:
    1.“孩子不写作业,给奖励,给压力都不写,要写也是慢吞吞的,大人的耐力磨成负数,孩子照常东弯西倒坐没坐相 ,一条腿跪在凳子上,压根没有认真写作业的样子,实在压不住火,一抬手就是一巴掌,觉得自己被这气快要烧死了。”
    2.“女儿说,妈妈你天天除了说我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买房子都是为了我,吃披萨也是为了我,还能有其它的话说吗?不要天天说这些好不好?”听完这句话,心里那个冷啊,白眼狼的女儿,真不该生下她,气得我当街扔下她的书包,让她自己走路去学校,开车掉头就走不想理她。
    3.“加完班回家打开门,发现2岁半的女儿把客厅的地面整的像是摆地摊,玩具,书,零食,让我无法下脚,本来就满身疲惫,剩下最后点力气回家给孩子洗澡安抚上床睡觉的,突然多出还要整理客厅像是被洗劫的地面,瞬间崩溃,谁家要娃,我想送人。深呼一口气,老娘我不信搞不定你,强抱着她扔到浴缸,扔进几个玩具给她,开始出客厅整理,一会儿就听到她咯咯的笑声,为了快点能躺上床,没去理她,迅速整理满满3大箱子的玩具,回到洗手间发现她屁股朝天头弯在马桶里,手不停的玩水,头发都是湿的。马桶里全是泡泡,如果刚刚是想把她送人的话,(现在如果法律允许)好像拎她一条腿扔进小区大垃圾桶里去。”谁家小孩这么爱搞破坏啊,看什么拆什么?要么扔得到处都是。
    4.二胎爸爸余先生说:“你们娃都是在家闹,我家娃是在学校打人,半个月3次被老师打电话叫到学校去沟通,我跟领导打招呼说娃在校出了点事,大约下午回来,领导说这事只能准去啊,半个月说了3次,领导最后一次直接摇头无语状态!哎,这边还得赔钱,道歉,快气吐血了都,娃妈妈说我出差太多,孩子严重缺失安全感,她要照顾二宝,我连大宝都照顾不好还给她增加负担了。”
    5.粒粒妈说:“我家娃就是什么都说随便,好,知道,可以,不想,这类词,能说出2个字2个字的都还好,问她常常不吭声,闷葫芦一只,整天不知道她脑袋里想些什么?也不说话,和同学一起玩时看她又还好,回家就是什么都不说,感觉比你们家打人的更麻烦,想着要不要去看看心理咨询什么的。”

    家家有娃,但家家的娃性格都不同,但是在家长眼里娃都是问题孩子,麻烦不断,就像是恶魔,不断制造出问题来等着你解决。不管是暴力行为,破坏行为,沉默少语行为,一开始还能在家长的套路里生活,渐渐长大,发现娃已经学会反套路了,但是家长已经无计可施了,如果世界上比拼哪种职业最需要耐力的话,应该是非做家长这份职业莫属,孩子扔不了,杀不得,送不走,唯有长期合作,斗智斗勇,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在孩子工作后还得操心他们成家,家长这份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持之以恒的,最需要耐力的,最不舍得递交辞职信的伟大职业。

    “那么我们这么努力,这么拼,买高价学区房,报各种高价培训班,收集入学圣经,下载各种教养孩子的APP,学习国内的国外的教育技能,活在这世界不只是在拼金钱财富,还得拼努力养娃,娃考好了就是我们做家长的幸福感啊”。家长们一致点头同意这位妈妈的观点,也显示出他们一直是在努力养育中的状态。也证实越来越多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的沮丧烦躁,也希望能培养出快乐和自律的孩子。既然家长们都向外寻求技能,不如我们向内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性格,为什么他会这么做,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什么?目的是什么?这样做是孩子感受到开心还是郁闷的?

    二 环境里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

    人类机体在内外环境的强烈刺激之下,逼迫自身做出回应,从而有了行为。我们抛开心理学术语和主观感受,站在孩子角度去感受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和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上,质疑我们所了解孩子内心的不够全面上,衍生出内省,从而去理解孩子,去信任孩子。

    1.孩子的内在环境需要

    孩子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而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低幼阶段,孩子学会手脚协调,移动自己位置,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习怎么让身体各个部位能按照大脑发出的指令自如行动。他们的观察,学习是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接受各种信息,并进行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慢慢长大后,开始学习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情。通过一次次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因为成功的经验让人高兴,而失败的经验让人沮丧,就会舍弃失败,留下存有高兴有利的成功活动。因此对自己的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发现自己的长短处,需要时调出使用。
    例如:6个月乐乐躺在婴儿车里,妈妈和奶奶边逛街边推着她,他看似眯着眼想睡了,而当妈妈停下来时,他就想咿咿呀呀的发出声音,妈妈在试衣间试衣服时,他就大哭起来,奶奶抱起她,他还在大哭不肯停,直到妈妈过来把他放回婴儿车上,推着车走动后,他停止哭,慢慢睡着。
    乐乐的内在需要是到睡眠时间了,想睡觉,平时是奶奶在家摇着小床入睡,今天在商场里婴儿车走起来才像小床摇晃,才能入睡,奶奶把他抱在手上的内部感受是不一样的,刺激到后他的行为反应就是大哭。所以,他不满意,一直哭。这么小的孩子能有内在环境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饿了,困了,就是婴儿的内在生理的需要。

    例如:上面讲的第1个不写作业的孩子,他内在的因素是需要被认可,老师对他的作业认可,爸妈对他的作业认可,可是外部环境是爸妈忙着生意,只让他快点完成当日作业,不然就动手打他,刺激到他抵触心理,厌恶作业的心理,反映出的行为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就是不想写作业。如果家长教他快速完成作业的方法和技能呢?陪着他写会作业,认可孩子的努力呢?孩子会出现什么行为?

    2.孩子的外部诱因环境

    在孩子学习应付自己的内在环境的同时,他和外部环境也有了接触,例如:婴儿的第一个微笑行为,就是他对外部环境的第一个反应和互动。他能擦觉到自己微笑时,周围人给予他的表扬和鼓励,并发现当他用微笑回应别人的微笑时,感到很愉悦。这样的过程就是他认知内在环境和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并且2者都在增强。当遇到阻碍时,也可能会调整或放弃。
    例如:3岁的孩子坐在地上玩托马斯,妈妈在沙发上看手机,孩子就用手推翻茶几上的杯子,水洒了,妈妈生气的说:“妙妙,不要动茶几上的东西,玩你的玩具”,等妈妈擦完茶几坐回沙发后,妙妙看见爸爸的棋盘了,偷瞄一眼妈妈,观察到妈妈没有在看他,所以,快速伸手又去拉茶几上爸爸的棋盘,听到棋子嗒嗒~掉下来的声音她开心的笑起来。妈妈生气的狠狠拍了一下妙妙的手掌,妙妙大哭起来。
    妙妙的观察是妈妈没有坐我旁边陪我,而内心需要妈妈,就故意去推翻东西吸引妈妈,一次没成功,刺激她的行为就是第二次,棋子掉落地板的声音是他喜欢的,才笑起来(应该有听过棋子掉下的声音,诱惑他想再一次听)而妈妈没发现这一点,觉得孩子的行为是错误,该拍一掌以示惩罚。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其它物品掉落地板的声音,满足孩子内在的好奇心。

    ①孩子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
    首先,如果孩子是发生在2岁到3岁这段时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有早有晚,并不孩子个个同一时间里)。“我的托马斯,我的小羊,我的书,我的妈妈”什么都是她的,反复强调是“我的,我”这样的词。是自我意识变强的原因,加上语言发展不完善,词汇较少,没办法准确清楚表达,用“抢,夺,打,摔,”的行为是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所以,孩子喜欢直接采用暴力行为来达到目标。家长暗懂孩子的内在需要和外在的诱惑后,不采用批评惩罚等手段刺激她,而是引导其它沟通技能,社交的方式。
    其次,如果是小学年龄段,孩子们能清晰的认知前因后果了,那么,家长一定要知道他的动手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内在需要什么,外在的诱惑是什么?毕竟还是孩子,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时候也是最需要公平,最需要分对错的时候,一点偏差就会留下小失败的经验,不公平的经验,成了让孩子难消化的情绪,会堵塞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也会产生对自己行为方向的迷惑,我要怎么办?

    ②孩子的沉默少语行为
    7岁的默默和上面第5个沉默少语的孩子一样,不爱和妈妈聊天,一问一答,妈妈不问她就一人静坐着,妈妈问她就礼貌性的勉强回答,回答的字很少,当和同学在一起时,又很开朗很爱聊。
    孩子是怎么了会变成这样呢?心理学家认为,人虽然会在“皮鞭”面前屈服,但那只是表面上的服从,内心却充满了反叛,仇恨等复杂情感。在占据强势地位的人面前,人们都会挑对方喜欢的话说,也会因害怕其威严而保持缄默,这就是“缄默效应”。
    前段时间深圳发生的[美团前员工暴打女儿]的视频里,女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在强势的爸妈面前保持缄默,没看到她有一丝的辩解和抵抗,网友都说那女孩已经麻木了,麻木的行为背后是孩子的无助。一般来说,孩子是最公正无私的,从小谁对她好,谁真正了解她的生活习惯,喜怒哀乐,她就愿意亲近谁。反之,如果你是个严厉,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对孩子缺乏耐心的父母,孩子自然不愿意亲近你,甚至会因害怕说错话,做错事受批评,惩罚,或因不满你的强制性行为等,保持缄默。孙玉梅老师在《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里提到还有以下行为的妈妈也会导致孩子缄默效应:
    * 只顾自己玩的“自私妈妈”
    *只想着爸爸的妈妈(妈妈只有看见爸爸回来了才笑,好吃的坐等留给爸爸等行为)
    *不尊重孩子朋友的妈妈
    *说话不算数的妈妈

    三 家庭教育里我们提倡的教养方式

    很多人想成为国王和王后的梦想,因为他们理所当然的享有特权—支配权,同样又有很多人为了国王和王后一直在拼搏,不愿丢弃国王梦的人也像是不愿丢弃童年时代的自己样,想着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哭闹方式),这是约翰华生在《人类行为心理学》中所说的成年人的人格弱点。因此,家庭教育第一原则就是:

    1.家庭氛围因该是在轻松温馨,民主自由里相互陪伴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是世俗化吗?这样认为也可以,因从数据上来说现在的家庭组成80后是主力军,70后在参与,90后在抢占,所以国法家规的俗语很让主力军的家长们反感,可是逃避不了的是“家庭宪法”似得规则还是需要的,能提前让孩子明白有制约性概念,一家人共同出谋划策,达成共识,制定出来。(一定要让孩子参与)
    在80后还小的时候,家长们对养孩子的费用这一项考虑的极少,也就是现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辈,他们都认为只要生下来,有口吃的都是能自然长大的,像是地上田里的蔬菜瓜果,亲密陪伴的作用就像太阳和雨水顺其自然,应天的随兴安排就好。
    陪伴是看见孩子的小需要,看见孩子会画圆,看见孩子绘声绘色的描述一样食物的好吃程度,看见孩子学会一样技能,看见孩子犯错后被误解后需要你的拥抱,听到孩子歌声,听到孩子对长辈爱的称呼,爱的谦让等等。每天爸妈陪伴的20分钟小游戏,或是15分钟的入睡故事,更或是爸妈陪伴和声细语的就餐时间,都是搭建成孩子心理安全感的堡垒,都是给孩子滋养心灵阳光的充电宝。同时要警惕“人在心不在”的“垃圾时间”式陪伴,这是三川玲和白滔滔在《通往幸福的教育》分享到的。

    2.品格,个性,习惯的培养,价值的塑造。
    为什么这部分在家庭教育中重要,学校也有这部分教育的,但是,最了解孩子的永远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针对性去做是最有效的。在活动进场前,让家长在“品格,个性,习惯,”这3组词中挑一个认为目前孩子最需要的词,发现家长都选择了“习惯”培养,原因有认为孩子还小,一下子不能到达高品格的境界,习惯培养好了,其它2个可以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去影响。
    那么在价值观这一项里家长的选择是: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爱的能力,自我认可,2项选择最多)。同时,时间管理和财商培养是家长讨论的热门话题,小学生开始存钱了,要买的东西希望自己能决定(女孩子的家长反映多)。

    3.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

    在快速的时代里生活,学生还没做够就开始工作了,恋爱刚开始,就把居所定下了,孩子也来参与家庭生活了。一切要从新的认知里摸索,学习,宝宝柔软的你不敢换手,奶粉,尿不湿,一切都得学习。宝宝长牙会发高烧,扁桃体发炎陪着熬夜,这样的点点滴滴,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这也让家长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也和孩子一起接受了训练。有位妈妈陪孩子学古筝,自己也学会了,和孩子一起讨论指法上的使用,一起争辩到古筝老师前,谁的指法使用的更恰当。孩子在学校班会上说:“喜欢和妈妈一起学古筝,妈妈比她好时她就会多练几遍,力求去超越妈妈,妈妈做好吃的糕点她就发到群里和同学分享,她最爱像小孩一样的妈妈。”

    家长们的理想是:拼尽全力去追求经济安全与生活质量的提升上,和朋友对比和同事比较,房子买在哪个区,多大面积?年假去那里游等等。而家人的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往往会被忽略些。大部分的现实是:生活的经济性压力中,家长却常常被事件切割成一片片和一段段,卷入连续或不连续的冲突,矛盾,苦乐双驱的漩涡之中。因此,在教养孩子的这件事情上,经常要视当日在职场上,生活上的顺逆境而定,若诸事顺利就惩处从宽还有奖,若诸事不顺就惩罚从严全家遭殃。
    所以,请容许孩子犯错吧!犯错是儿童行为发展的温床,也是家庭教养行为与其它社会情境最大的区别。试错中修正,调试,才有逐渐变好的过程。家庭养育中容许孩子犯错,孩子也能在社会交往中容许他人的小错。因此,家长在孩子行为小错上不必惩罚,耐心的劝慰,细心的教导。
    看到孩子出错时,父母仔细分析出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就会避免孩子的反套路和深化矛盾的情况,又或者孩子二次隐性伤害的情况,暗知心理需求是孩子外在言行的动机,也是促进其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家长就好调整自己(特别要先识别自己当日的情绪状态,别连带上自己当日的情绪去和孩子沟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读懂孩子的行为,清楚孩子的思维模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并信任他们,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建构绚丽缤纷的小世界。

    参考书目
    1.《孩子:挑战》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
    2.《人类行为心理学》[美]约翰.华生
    3.《通往幸福的教育》 三川玲 白滔滔
    4.《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孙玉梅
    5.《行为心理学》 墨菲
    6.《捕捉儿童明感期》 孙瑞雪
    7.《全脑教养法》[美] 丹尼尔.西格尔/蒂娜.佩恩.布赖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析孩子不良的行为动机部分来自于父母的刺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ng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