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秋节,记不起这是我在外面过的第几个中秋节,但是这是父亲母亲离开自己的家第一次在外面过的中秋节。曾经我纠结过家的概念,那时姥姥的家因为库区搬迁,整个村子没了。姥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房子拆了,家没了,拿着政府给的两万块钱在几个儿子女儿家徘徊。后来大舅在离他家很近的地方,给姥姥建了两间小房子,这算是姥姥又有了家,但到底不是那个生活大半辈子的地方。我想姥姥在离开村子的日子里是非常孤独的,不但没了出处,就连最后的归处也飘忽不定,直到去世,埋在了水库的旁边,才算是有归处,叶落归根。姥姥走之前,母亲虽然也已经开始老了,但毕竟有妈妈的孩子永远是孩子,姥姥走后,母亲却只能是母亲。如今父母都在身边帮我带孩子,有时候我和儿子女儿坐在父母身边,听父母用同样的语气说我们三个人,总觉得那不是我的孩子,我还是个孩子。
有一次我问母亲家是什么,母亲说,孩子在哪,哪里就是家。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依靠,父母在哪,哪里就是家。如今父母老了,我们是他们的依靠,我们在哪,哪里就是家。最开始逢年过节,就算母亲在这里也要回家过节,哪怕回家后还是我们这几个人,但是也要回自己的家,可能她想要的就是归属感的踏实。今年第一年在我家过中秋节,带他们出去玩了一天,简单的吃饭,没有在他们家时那样的隆重,总觉得缺点什么,后来琢磨缺的东西大概就是我和父母都不习惯却要慢慢习惯的那种家的感觉吧。小时候父母陪伴少,一家人一起的日子也就是逢年过节的饭桌,所以把中秋节看的非常重要,如今总在一起吃饭了,就像父亲说的那句话,一家人只要在一起,每天都是过节。
能感觉到母亲的一点点小惆怅,对于第一次不在自己家过节的失落与彷徨。虽然父亲说着都一样,但那种对于故乡的思念还是可以感觉到。毕竟我的爷爷,他的父亲还在,他的家还在,他比母亲还要多一份挂念与思念。想想就算老家没有任何一个至亲的人,我也会时常思念,毕竟那是出生的地方,根的所在,也是在任何地方都不具有的踏实感的地方。中秋佳节,故乡的月亮一定比此刻我看到的月亮要大要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