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阅读的是《精进》的第二章的前半部分,关于如何做出选择。
你是不是一个将就的人呢?
我们大多数人在做选择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也就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会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开始考察,如果觉得能满足自己内心的标准,就会采纳这一选项,其它选项就不会再考虑了,而不是参考所有的选项,选出其中更好的。
因此,如果我们内心的标准很低,我们很快就会找到符合的选项,而这个选项在所有的选项中可能并不算好。
而当一个人内心标准比较高的时候,他就会尽可能多得去考察更多的选项,从而选出一个相对更优越的选项。
比如说,你肚子饿了,想要找一家餐厅吃饭。按距离越来越远依次有甲乙丙丁四家餐厅。
如果你的标准是“只要填报肚子就可以了”,那么离你最近的甲餐厅就是你的选择。
如果你的标准是“食物要美味餐厅要干净”,那你就需要走更远的路,就看看乙丙丁,通过比较来做出选择。甚至你需要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其他的餐厅,如果乙丙丁也都不符合标准的话。
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更高的标准,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在求学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荒废了学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设立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他们往往会以那些放任自流的同学为标准,以低标准玩乐地过每一天。
不只是大学生,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一个二三流的大学,一群整日抱怨的同事,往往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变得消极怠惰。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应来自于内心,而非环境。
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从这一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这里所说的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量化并力求数量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那些对我们的人生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这个目标,反应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人生走入了两难境地。好像要么是,要么不是。要么继续混下去,要不就不做了。
人生,真的只有这点选择吗?
你有没有考虑到,你在自我设限?你被隐含假设的牢笼给困住了。
比如,你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你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些打杂的工作,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你想改变工作,但是因为自己又没有什么专业技能,怕会失败,所以不敢尝试。由此陷入了两难。
这里面的隐含假设有什么呢?1.觉得自己的工作职责不会发生改变,会一直打杂。2.觉得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学到东西。
如何解决这一处境呢?1.寻求改变工作部门或岗位的机会。2.参加技能培训,加入学习社群,自学线上课程等。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思维的局限性使我们处在两难的困境。
在我们的人生中遇到无法摆脱的僵局的时候,我们得静下心来,学会去找出我们潜意识里的隐含假设,识别其中的不合理性,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以帮助我们思考出人生更多的“可能选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