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6年:读《苏菲的世界》

2016年:读《苏菲的世界》

作者: Jayzee | 来源:发表于2019-12-27 23:19 被阅读0次

    朋友鹏举推荐的书,非常好的一本哲学史,三言两语写一些读书笔记。难免有遗漏或偏见,谬误之处,还望指正。

    希腊以前的哲学

    先人所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是对世界存在的最初解释。

    此后是自然哲学派。其一派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感官并不可信;另一派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最后一派则认为前述两者同时成立,此人是德谟克利特斯,首先他赞成事物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但这种流动背后却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原子——大自然可被切割成的最小单位。

    希腊三哲

    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不立文字,当下我们所认识的苏格拉底其实是其学生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这老小子很可爱,他谦卑好知,常常以自己一无所知为前提向他人发问,通过下定义和发现矛盾来确定某个命题是否为真,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反诘。他自诩知识的助产婆,认为知识其实已存在于我们心中,只是我们没有正确的把它提取出来而已。他亦是有原则之人,敌手逼迫他诋毁自己过去的一切爱智求真,他却宁愿赴死也要把这种精神传下去。

    二、柏拉图。他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我们心中却存在有对于完美的印象,他称此完美为理型,现实世界只是这个理型的影子。学院最早由他创立。

    三、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相反,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完美的、理想的世界,我们的意识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影子或说投影而已。他最早为所有事物进行分类,虽未如当下这样细致,但却开创了先河。

    希腊三哲之后经历了几百年的后希腊时代,主要是希腊三哲的延续,如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和学院派等。

    中世纪

    基督诞生于公元零年,从公元零年至公元400年间,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不断碰撞。从公元400年到公元1400年,基督教逐渐占据主流,经历了漫长有10个世纪的中世纪,这断时期哲学的发展是基督教神学不断视图将希腊哲学融入到神学中。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原因是不断发展的新资产阶级不满足于教会的精神压迫,所兴起的希腊文化复兴,藉此对抗教会。这断时期涌现了许多新的学说,但却不成系统。笛卡尔不满足于混乱不一的各学说,自行建立了新的哲学体系,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他把世界一分为二,意识和物质。意识指会思考的“我”,除此之外的为物质,他把动物也归为物质,认为动物不会思考。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基础是“我思故我在”,粗浅的解释是:我不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定、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在笛卡尔的认识里,人是唯一的二元事物,融合意识与物质的肉体为一体。他还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因为既然意识与物质这两个实体存在,则必定有存在创造这两个实体,这个存在即为上帝。笛卡尔提倡以理性(意识)认识世界,在他的《方法论》中,提出了4点:怀疑一切、分而治之、从简到繁以及总体校验。此4点指导了他以及后人的研究几百年之久。

    文艺复兴另有一位与笛卡尔论调不同的一元论者,斯诺宾莎。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没有意识与物质之分,上帝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原因,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启蒙运动

    与笛卡尔严格把意识和物质分开不同,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强调经验主义。

    其一是洛克。洛克提出两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我们的经验是否可信?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洛克是肯定的。

    其二是休姆。休姆提出了印象与观念之分,印象是我们对事情的直接体验,观念则是我们对于印象的回忆。例如苹果是一个复合观念,它是由许多单一的印象组成的,如苹果的外观、颜色、气味和味道等等,休姆认为任何不能分解成单一印象的观念都值得怀疑。但与此同时,休姆又认为诸如上帝是否存在等问题是不可知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直接体验到上帝存在,也没有体验到上帝不存在。另外,休姆还提出了一种习惯性期待,我们只是因为经常把球离手后掉在地上联系才一起,才称球会掉在地上为必然(球在太空离手后会悬浮)。由于内心没有任何习惯性期待,因此休姆内心没有任何成见。

    其三是康德。假设你带着一个有色眼镜看世界,你的所见形成你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你的眼镜也影响了你认识世界。康德认为我们有两副与生俱来的眼睛(理性),时空观和因果律。时空观体现在我们认知到时间的不断流逝和空间的变化;因果律体现在万事万物必有其因果,以及人类会不断的追求原因,例如哲学的发展就是不断的追求一些原因。与休姆相同,康德认为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世界从哪里来等问题无法回答的,但因为因果律我们势必会不断的探寻这个问题。但既然一切皆有因果,人又有何自由意志可言?康德认为只有追求理想并不断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做出抉择时,我们才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可言,这种道德法则其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康德的墓志铭是:有两样东西我愈发觉得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一个是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浪漫主义

    分别讲几位。

    一、祁克果。祁克果认为只有自己的存在才是真正重要的,人一旦两眼一闭,这个世界于他就没有关系了;既然只有我的存在才是真正重要的,那只有对我有用的真理才是真正重要的;关于信仰,他认为问题不在于上帝是否存在,而在于每个重要的存在对这个问题的自我解释是什么。

    二、黑格尔。黑格尔有几个重要的论断。一个是认为理性是动态的,好比一条历史的长河,你不能说其中某一段才是真正的河,同理你不能说哲学史的某一段才是真正的理性,脱离历史背景谈问题本身就不理性。二是认为理性是渐进的,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笛卡尔比柏拉图是进步的,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对前人的知识进行加工。三是辩证法,事物的发展经历正、反和合三个阶段,例如理性主义是正,经验主义是反,而康德是两者的合,而康德的观点在下一个阶段可能又变成其他观点的正,重新经历正、反、合的演变。与辩证有关的第一个,他提出一种辩证的紧张关系,例如谷子越多磨坊磨得越起劲,以及暴政势必会有反抗;第二个他提出一种否定的思考,假使任何事情为正,寻求其反,最后得出综合。四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当然这个合理也是动态的,时间最终会确定某一件事情是否正确,我们称此为理性的动态逻辑。

    三、达尔文。达尔文主义提出物种的演化是因为物竞天择,新达尔文主义提出这种演化本质上是因为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被自然选择了下来。达尔文解释了物种的演变。

    四、马克思。马克思认为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社会基础。他认为社会基础由生产条件、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组成,人类历史的演变无非生产条件的掠夺,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马克思解释了历史的演变。

    五、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研究揭示了人并非完全理性的,因为我们不时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我们所压抑的一些意识,弗洛伊德用会议室捣乱者做了很好的一个类比。为什么压抑意识?这需要谈论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观点。婴儿时期,我们饿了就想喝奶,喝不到就会哭,这种本能的需求和反应即为本我;但本我的要求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随着逐渐长大,我们必须妥协本我需求与现实的情况,此为自我;另外,这种妥协必须满足道德法则,此为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不过是头牲口,我们只是不断在变着法儿满足本我的要求而已,让潜意识与意识的门半遮半掩,人才能最大程度做到理性。

    近现代

    近现代更关注的是人存在相关的哲学问题,著名有法国哲学家萨特。

    首先,萨特认为必定是先有我们存在,才会我有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但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必须自己创造自己——回答我到底是谁。萨特说我们就像还没来得及被台词就被赶上舞台的演员,既没有旁白,也没有提示,完全靠自己决定该如何去演出这一场戏。
    其次,萨特认为人是饱受自由之苦的。我们的自由的活着,同时我们又一定会死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么我们还有何自由可言呢?他认为自有在我们忠于我们的内心,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时,才是真正的自由。
    最后,萨特认为人会习惯性虚无化,他常用咖啡店多等待15分钟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虚无化。

    近现代对于宇宙本源的主要解释是大爆炸理论:现今宇宙是不断扩张的,我们是处于宇宙大爆炸后的扩张期,未来宇宙又将重新聚合,而后又爆炸,如此反复。而我们也不过是宇宙的一颗星辰而已,我们头顶所见的星空,可能只是几百万年前的影像而已。头顶上过去的星空,帮助我们寻找我们最初的由来。

    结尾

    《苏菲的世界》开篇就提出:我们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人活着就一定会死去。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

    感谢此书,带领我走向哲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6年:读《苏菲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yj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