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是有精神的,是活的,每个字都有其经历和故事,每个字更有其气质和滋味,那满满的盛着字的书,亦是有着它独特的味道。
昨日,一本好书邮递过来,我打开快递袋子,去除了塑膜包装,将书捧在了手里。我轻轻的靠近,感受着书的气息。
此刻的我,最是有陶醉的心,最有敏感的心,能感受到书的那清新、清凉与静香。此时,办公室却有人进来找我签字,看我读书的那份呆呆的陶醉的样子,很是不屑的给了个白眼。
我摆正身体,认真说道:“对书尊重的人,更值得尊重。”
小姑娘辩驳到:“我可没有像您一样,用那么多的时间去看书。”
我说道:“读书能使人进步,读书更能使人幸福。你们年轻人读书太少了,别把时间都浪费在泡吧与玩乐上。
小姑娘说道:“领导,待我长到您的年龄,我定会安心读书的。”
……
拿着签过的文件,小姑娘一溜烟的逃跑了。
我看看自己的书,看看欢快逃跑的同事,我哑然失笑。自言自语到:人可欺人,书不欺;人不可自欺,书中有明白。
感受书的滋味,享受书的气味,并非我的原创,一日读书,我竟是找到了自古就有的“案例”。
《聊斋志异》有一则故事,说一位盲人评判当时文人学子的文章。盲人看不见,他是依据燃烧稿子时发出的气味来判断。气味芳香,便判定为妙文;臭不可闻,那便是烂文一篇。他的判断十拿九稳,屡试不爽。
想必这个故事亦是告知人们:好的文章,给人轻松、美妙感,给人一种幸福与欢快,给人感觉到美的存在;烂文章,让人读来定是味同嚼蜡,如鲠在喉,难受,不自然,给人的感觉也许均是苦楚,亦或是一股浓浓的酸味。
古之人,著述写文章,重视的很。定是有了一番功夫,一身的学问,一世的经历之后,方才考虑作文章。并且他们一旦决定做文章,均是为了留千代之名声为崇高追求。
所以,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经史子集。试看我们现在的书市与文化圈,均是有了浓浓的利益的气息。为了就是眼前的虚名与权势;写为了名,为了名而写。
我站在自己的书橱中,看着诸多的书,一个疑问总是在盘旋,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作品?留下什么样的精神?似乎,我们一直走在一条摒弃的路上,把主线留下来的文化,没有悟透弄懂,就胡乱的定位糟粕,一股脑的丢到远传,能有多远就丢多远。
西方的“实用主义”我们学会了,也就仅仅多了些自私的心胸;西方的“享乐主义”我们也学会了,也就多了些“啃老族”。放着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与精华,不去坚持,学了些仅仅几十年寿命的“流行事物”。它们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们到底有多长的生命力?时光会给我们答案。
蒋坤元老师的好书我深深的嗅闻了一股来自书中的清香,我通身爽朗,精神清明。我知道,这本书定是一本好书。
只要中国书在,只要有中国人在读,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粹就不会丢;只要我们时时闻一闻那最清香的书香,我们自身也就清香了。
书是有味道的,中国人也是有味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