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在一家文创企业上班,那时候,我们孵化的项目叫做“滴水山房”,这是一个喝茶吃饭办活动的美学空间。滴水山房奉行“逢茶茶、遇饭饭”的食养理念,与传统餐饮不同的是,我们没有菜单,没有菜谱,客人无需点餐,店里提供什么就吃什么。
那时候,我们经常办雅集活动,很多雅集是把书法、绘画、茶道与古琴或钢琴结合,在同一个时刻,同一个空间,琴师弹琴,书法家写字绘画,茶人表演茶道;那时候,我们也承接一些时装发布会,在自然之间,模特登场,自由行走……
以上,不论餐饮或者活动形式,我们都跳出了传统做法,而这些,就是思维不设限的一种表现。
《思想不设限》的作者是哈佛商学院MBA、美国咨询大师弗朗斯·约翰松,他在书中指出:“既然时代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无法避免,那我们就想办法从中获益!”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63224/b936881b58006706.jpg)
01 打破思维壁垒,引爆想法
有个问题:当你读到“脚”脚这个单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
我们最普遍的答案是鞋,其次是手、脚丫、脚趾等等,仅有少部分人会说老鼠、物理学、帽子。
对于我们普通人,其联想壁垒比较高,思维被限定了,而对于回答“老鼠”的人,其联想壁垒是比较低的,他们思维更开阔,更能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产生不同寻常的方法。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时,他从加拉帕戈斯群岛收集了大量的鸟类标本。因为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是进行地质研究,而不是鸟类研究,所以一回到伦敦把这些少量的鸟类标本送到约翰古尔德那里,他是当时有名的动物学家。
六天之后,达尔文收到了回复,古尔德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标本里的每只鸟都属于不同的亚洲,而且来自不同的岛屿。
然而,达尔文对此提出了怀疑,他发现这些雀鸟的喙都不一样,他大胆假设:这些鸟被隔离在不同的岛屿中,属于同一个亚洲的鸟有可能分化成两种,甚至说多个种类。
例子中,虽然古尔德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但是在进行归类的时候,却全部遵从严格的分类原则,陷入了思维的壁垒。
而达尔文却因为拥有这个大胆的想法,从而奠定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引发了一场认知革命,
那如何打破思维壁垒呢?
本书中提到了培养多元思维方式,在“交叉思维”上爆发灵感,并将其落地。
在查理·芒格看来,事间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知识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多元思维模型,即吸收多学科的知识,从每个学科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融汇贯通,依靠综合思维模型框架进行思考和决策。
而交叉思维,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交汇点上爆发出灵感,也即跨界创新。比如,洋葱阅读法创始人彭小六就利用跨界思维,将游戏的打怪升级应用到了课程开发,从而让阅读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有趣。
02 终身学习,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模式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回答:学习意味着生产力,生产力可以带来钱,钱可以带给你诗和远方。
日剧《女王的教室》,教师天海佑希说: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那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63224/eaa09beef0299a44.png)
学习,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而很多不学习的人,到头来,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那我们要学习什么,又如何呢?
书中提到要掌握大量的知识、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模式。通俗地讲,就是要去学习数学、物理学、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掌握其重要理论。当然,这里的掌握不是要你成为专家。而学习的方式,除了阅读,还有听课,看视频,还可以在工作与实践去学习。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是作家龙应台给儿子的话。
同样的,如果不想被思维束缚,不想在时代的变化与不确定中被隔离甚至被淘汰,那就去学习吧,去打破思维壁垒,用高效的思维模式,创造无限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