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三件事,吃、住、行。
对于现在的旅行来说,吃是最容易解决的,或更可以说是幸福的烦恼,选择太多,连非选择困难症患者都会被难住。
住,首选地段,其次是价位,在两者之间平衡取舍,住的好坏是旅行体验感的关键一环。可以说中国人对于房子的执念刻入骨髓,就算是短暂居住处,也不能马虎,因为住不仅关乎舒适,更是安全。
而行呢,不仅是怎么到达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在到达目的地之后怎么进行想要游览的景点之间的移动,是利用公共交通,还是包车,或是最自由的自驾,各有优缺点,需要从旅行预算、行程安排和旅行参与者方面考虑。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行真的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但其实核心需求一直没有改变,而年龄的增长令我在接受旅行邀约时,也渐渐没有以前的义无返顾了,难道真的是年纪越大毛病越多越难伺候?
这回小小的短途旅行,就令我有点犯了难,三人行,晚上要面对呼噜声的左右夹击,我是否可以全身而退?
我妈一直佩服我睡觉既关窗又关门,怀疑我会把自己闷坏。睡觉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一个安静又舒适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睡眠质量。不得不说,我其实也挺佩服我妈,她在睡觉抗干扰能力上远胜于我,这是被我爸锻炼出来的,我妈也挺不容易的,听说有因为另一半睡觉打呼噜而离婚的案例,为了婚姻的存续,要克服的困难真是方方面面的,想也想不到的。我妈主打一个打不过就加入,你睡觉不是打呼噜吗,那我也打,大家一起互相伤害,这才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而另一个旅行搭子打呼噜的功力也同样在逐年提升,最后受到伤害的唯一一个人就变成了我,难道打呼噜的人睡眠质量更好?
我给自己做了好几天的心理建设才终于接受了旅行中无法睡好这件事,并计划着怎么培养自己在干扰中入睡。以前曾尝试过塞耳塞,但耳塞会挤压耳朵,不舒适感影响睡眠,而耳塞又不能完全隔绝声音,果断放弃。这次使用听书入睡法,用读书声给自己催眠,多数时间能顺便入睡,但那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在呼噜的环绕立体声中呢?
好在最后时刻多一人的加入解救了我,减少了一倍的呼噜,我可以!
事实证明可以又不可以,脱离了习惯的环境,就算身体再累,精神却无法完全放松。我睡在宾馆的床上,感受着被子包裹住我的身体,完全盖住太热,部分盖住又觉得有点冷,床垫让整个人陷入其中,软得舒适又少了点席子的硬度,一整个夏天都睡在凉席上,软乎乎的床一再地提醒自己,这不是我的床。
隔壁床的妈妈睡得很熟,一天的旅行她很累了,她鼾睡着,打着轻轻的呼噜,完全不到吵人的地步,但我还是没有沉睡,频繁地翻身,对于她的动静一清二楚,后半夜的时候,她的呼噜声大了起来,把我几乎要无知觉的意识又拉回了半梦半醒之间。
下次旅行的时候一个人睡一间房怎么样?旅行搭子一定会觉得我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