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年前,一个暖冬的辰时,当金黄的暖阳缓缓爬上医院门前的树梢时,一个女婴响亮的啼哭声为嘈杂忙碌的产房带来了一阵欢声笑语.助产士用小铺被抱起仍在哇哇啼哭的我,微笑的放到母亲的枕边.疲惫的母亲转过头,凝视着因啼哭而涨红小脸但仍紧闭眼睛哇哇啼哭的我说:“真是个姗姗来迟的小妮子(我的出生比预产期晚了近一周时间).母亲出院时,一辆吉普车把我们母女接回了乡下奶奶家.奶奶知道母亲生了个女孩儿之后,锁上门走亲戚去了.吃了“闭门羹”的母亲并不介意,自己是一名工作多年的妇联干部,哪能不了解奶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呢?还好,父亲知道母亲即将临盆的消息后,从部队请假,日夜兼程回到家乡,终于在母亲出院时赶到了家.有父亲的安慰,有爷爷的明事理顾大局,母亲算是在奶奶家安顿了一个月.满月之后,母亲接来外婆,带着我回到了县城自己的家.为了纪念父母在父亲服役的部队兰州结婚,临走时,父亲为我取名“兰”.

父亲与母亲给予了我生命,值得我毕生尊重与孝敬的人.我用了半生时间,不过学习了父母人格品质的点滴.父亲幽默睿智,博览群书,广结益友;母亲正直坚强,贤良淑德,终身学习.虽然两人自相识就性格不合,磕磕绊绊,但一路走来,相依相伴,求同存异,已牵手将近半个世纪.记得童年时期,我的原生家庭生活并不宽裕.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大多数家庭均如此.外婆看护着我,母亲上班.弟弟出世后,家中经济更加紧张.我和弟弟每周只有一次“加餐”——一碟鸡蛋顿豆腐和一包饼干.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营养跟不上,哪会有好身体?生活的窘况让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为了让在部队的父亲安心服役,她硬是咬牙坚持,省吃俭用,尽一切可能节约不必要的开支,甚至一年都不为自己添一件新衣.不仅如此,母亲每个月还要挤出工资的三分之一孝敬乡下的奶奶.艰苦的条件磨练了母亲倔强要强的性格,她从不轻易低头,认准了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生活再苦再难也是自己的选择,当一名军嫂就意味着选择了独自承受与成倍付出.一个女性当爹又当娘,生活的百味想必母亲已经尝遍.心思细腻的母亲观察到我看别的女孩穿着漂亮花裙子羡慕的眼神时,她记下款式,买来布料,巧手剪裁,精心制作,一件缝入爱心的漂亮裙子即大功告成.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来到学校,甭提我心里有多美了.第一个来到班级,上课时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回家路上主动与邻居们打招呼,就是为了展示我漂亮的新衣.记得儿时最喜欢过新年,因为过新年时,不仅母亲会给全家每人添置新衣;而且父亲母亲会在我和弟弟磕头拜年之后给我们新衣口袋里塞上压岁钱.最关键是餐桌上会摆上平时我和弟弟不常吃或吃不到的美味.美味一上桌儿,看我和弟弟两个馋猫齐下“五爪龙”,包着饺子的父亲和母亲看了既高兴又心酸,一家人的年夜饭吃的别有一番滋味……

中学时期,父亲退伍回到家乡.一家人终于团圆.那时应该是我们家比较幸福的时光.父亲在县政府大院儿上班,母亲在县委院儿工作,我在县城最好的中学读书,弟弟在最好的小学读书,家中的条件好转许多.为了补偿母亲多年一人撑起这个家的艰辛,父亲承担了下厨与打扫等家务,让母亲可以安心忙工作.母亲要强惯了,难免脾气急躁,与父亲言差语错的争论在所难免.每当这时,睿智父亲一般选择沉默是金,或是回避出去与几个战友同事喝场酒.回家后,母亲也已消气,一切照旧.父亲的这种“迂回战术”屡试不爽,也在我和弟弟心目中树立起了超级大“暖男”的形象.酷爱书法的父亲拾起了他的兴趣爱好,下班后经常在家中的长案上挥毫泼墨.这个好习惯一直延续多年.我参加工作后,偶尔也跟在父亲的后面学着父亲的样子临帖.闲时喜欢小酌的父亲有时会炒俩菜,喊上下班的我:“闺女,过来陪老爸喝一杯……”不胜酒力的我边陪老爸聊天边趁他不留意把我的酒悄悄倒入他的酒杯,略有酒量的老爸也乐得“难得糊涂”,端起就喝,边喝还边嘀咕:“这杯酒怎么老是喝不完了……”父亲坚持习练书法,经年累月,愈发炉火纯青的作品频频出现在战友,同事,邻居,亲友家厅堂的墙壁上.今年秋天,父亲收获累累硕果,他的书法作品参加了在北京全国书画院举办的书画国展.参展后的父亲感触很多:全国这么多书法爱好者,好的作品目不暇接,真是大开眼界,受益良多.书法之路,要坚持走下去……

如今,已过耳顺之年的父亲母亲虽然有慢性病缠身,但是阳光心态的他们坚持习练太极,清淡饮食,过起了田园生活.他们共同加入了老年协会,写诗词,练书法,为老干部们服务,忙的不亦乐乎.我想,他们的健康平安就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幸福.都说“孩儿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今天,四十年前姗姗来迟的那个娃娃刚刚虚度过四十载光阴.这个生日没有蛋糕,也没有鲜花,有的只是对父亲母亲深深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祝福他们福寿安康,颐养天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