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在小区里遛娃,2岁的女儿追着大孩子跑,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哭着叫妈妈,身旁的奶奶立马说:“别去,让她自己起来,小孩子不能惯。”我不置可否,赶紧跑去把女儿抱了起来,她说膝盖痛痛,让我揉揉,抽泣了一小会又跑去玩了,我“跑慢点”的叮嘱都不知有没有被风送入她的耳朵。
回来那个奶奶还在絮叨,说我这样会把孩子惯坏的,正说着她孙子的玩具被别的小孩抢走了,赖在地上大哭起来,她走过去粗暴地拎起孩子语带讽刺道:“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别人玩一下你的玩具怎么了?不许哭,衣服都弄脏了,你自己洗啊?”
想起最近的电视剧《都很好》,苏明玉那颗在母亲苛待下无所适从,渐渐冷漠起来的心,是在怎样的痛下建立起的防备。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在婴幼儿期,爱和陪伴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
所以在婴幼儿时期,你应该给予孩子最毫无保留的爱,沐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那种充满安全感的自信,是你送给他最好的成长礼物。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最近,一个喜欢捡废品的读书人火了,因为他引经据典、谈古说今的知识储备和他流浪汉的形象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被人称为“流浪大师”,众人膜拜。
在一段采访中,沈巍说“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看书,但是家里兄弟姊妹众多,父母没有钱给我买。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捡废品卖钱。长此以往,我就养成给垃圾分类的习惯,也见不得浪费,分好的垃圾能卖钱的卖钱,能吃的就吃,能用的自己用。”
这样就养成了他爱读书以及喜欢给垃圾分类的习惯。
父亲对他管教很严,讨厌他画画和读历史方面的书。大学的时候他在父亲的逼迫下读了自己不喜欢的审计专业,许巍说父亲的的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多重打击下,他选择了离家出走,流浪拾荒。如果当初父亲支持他的爱好,也许现在一切都不一样。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段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造飞艇造不成一样的郁闷;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样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恼火;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摸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候选总统落选了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孩子他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你眼里的小事在他眼里可能都是大事。
我女儿今年两岁多,很多事情我都会问一下她的意见,有时候她爸爸就会不耐烦:有什么好问的,你替她做决定不就行了,她这么小懂什么。正是因为她懵懂,所以你现在的行为起到一个引导示范的作用,你尊重她,她才会尊重别人。
日本品川孝子先生说: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
孩子的需求应该积极响应
母婴关系上有一个理念叫做“婴儿本位”,指的就是当孩子在婴儿期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回应孩子,对孩子的需求及时满足。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与养育者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今后的社会交往模式,以及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
近年来,新闻上经常出现孩子因为作业没完成或者考试没考好,压力大自杀的消息。各种评论都有,大多是指责现在的小孩抗压能力小,父母太过娇惯。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结果可能往往相反。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说到:皮鞭不只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会在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
就像许巍,网上对他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其中一个就是抨击他不务正业,自甘堕落。但事实上呢,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大房子看书写字、收留流浪动物,他也渴望亲情,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或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但是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和指责,以及长期亲情缺失带来的不安全感,他选择了自我放逐。
我身边有一位年长的朋友,他唯一的儿子在25岁那年跳河自杀了,因为赌博输了钱,其实以他们家的条件还这个钱不是问题,但他的儿子却在惶恐中选择了结束生命。朋友跟我说,他最后悔的是小时候对儿子太严格,他本人是军人出生,总觉得男孩子应该独立坚强,所以父子间很少有温情的举动,反而儿子一犯错,必将严厉的处罚,就为了让他学会为自己的错误担责。结果呢,在一个大错误面前,想到即将承受的责难,孩子选择了用死亡埋单。
朋友说,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他想对那个怕黑的小男孩说:别害怕,爸爸在这里。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指出,“依恋”是婴儿的生理需要,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他粘着你,对你撒娇,求抱抱,是对你的依赖,请不要辜负他的信任,合理的需求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有人会觉得,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红脸?白脸?父母应有共同的教育理念
长辈们总是以他们过来人的经验说,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有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这样孩子有一个怕的人,才不会肆无忌惮。
这种教育应该是最懒、最不负责任的方法了。
我一个朋友特别害怕她的爸爸,小时她只要干些大人眼里的坏事,妈妈一定会抬出爸爸来吓唬她,爸爸也定会不负众望的严厉训斥或者揍她。她一做错事,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掩饰才不会被爸爸发现。而妈妈在她眼里是没用的,因为她没有在爸爸揍她时说句公道话,事后总会说“打是亲骂是爱”,爸爸辛苦赚钱养家不容易,让她要多听话,有事她真的很想离开那个家,这样她就不用花爸爸的钱了。她上小学时曾被一个老头猥亵,但她不敢说,因为她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错。做事时,她总会有些缩手缩脚,父母总说她没出息、懦弱,可若输了这一亩三分地,谁又能来当她的后盾?
倾听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但却是很多父母最不愿有耐心去做的事。
有的人说,我这脾气来了控制不住,你既然控制不住自己,又有什么脸去要求孩子守秩序。对此,我特别佩服抖音上的一些父母,那些熊孩子坐在满厨房的面粉里,把自己弄成面人,他还有心情拍抖音,成长不就该这样吗?不过一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修行。
教育问题上,父母应该有同一个教育理念,而不是粗暴的“红白脸”论。要想孩子有秩序,懂规矩,你首先得耐心的把这些教给他,而不是让那个“白脸”来当这个戒尺。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你需要给予的是你毫无保留的爱和尊重,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