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8

作者: 老隋头 | 来源:发表于2021-10-08 08:06 被阅读0次

     

     

                                                            《故事里的人生》181     范睢与须贾(

            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故事说,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睢的人,早年家境贫寒,虽有为魏国建功立业之志和治国理政之才,但因出身卑微,无法得见魏王,只好投奔到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了门客。一次,他随主人须贾出使齐国,在朝堂之上,齐襄王盛气凌人,对须贾十分轻慢,谴责魏国反复无常,并说先王之死与魏国有关,须贾十分被动,嗫嗫嚅嚅地无言以对。范睢见势,挺身而出,他针锋相对,义正言辞地反驳了齐襄王对魏国的谴责,既维护了魏国尊严,又为主人挽回了面子。齐襄王不仅没有生气,还十分赏识范睢的辩才,立即待为上宾,并派人劝其留在齐国,被范睢拒绝。临别之际,齐王私下赠送范睢黄金十斤和牛、酒等物品,也均被范睢婉然谢绝。

            范睢在朝堂之上的大义凛然和被齐国待为上宾,让作为正使的须贾十分嫉妒,并心生仇恨。回国后,须贾不仅没有为范睢请功和赞扬他拒收礼物的高风亮节,反而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大怒,命人把范睢抓起来,严刑拷打,直打得范睢肋骨折断,血肉模糊。范睢唯恐性命不保,屏息僵卧,佯装死去,魏齐于是命人用苇席裹了,弃于茅厕之中,并派一吏卒看守。当天晚上,范睢对吏卒说:“你就说我死了,让魏齐将我扔掉,倘若不死,后有重谢。”当时魏齐正大宴宾客,酒兴正浓,得到禀报,便命人将范睢扔到城外的荒野中,范睢因此逃脱。后经好友郑安平帮助,藏匿民间,化名张禄。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当时的秦国,经孝公、恵王、武王等几代国君的不懈努力,已经十分强盛。为招募天下贤才,秦国有一条“荐贤者与之同赏”的政策,所以,当王稽从郑安平口中得知范睢还活着的时候,便决意带范睢赴秦。临行前的深夜,范睢拜见了王稽,王稽秘密将其带回秦国,推荐给秦昭王,被秦昭王拜为客卿。后来,范睢以远交近攻、伐魏收韩之策说服了秦昭王,并于公元前266年帮助昭王废掉了擅权的宣太后,驱逐了太后母弟相国穰侯魏冉,加强了中央集权,于是被任命为国相。

            范睢出任秦国丞相的第二年,魏王得知秦将伐魏,于是派中大夫须贾赴秦议和。须贾匆匆启程,直奔咸阳,下榻馆驿。

            范睢得知前来议和的是须贾,便脱去相服,穿上破烂的衣服,潜出府门,来到馆驿,徐步而入,谒见须贾。须贾一见来人,大惊,说道:“范先生你还活着,我以为你早被魏相打死了,你怎么来到了秦国?”范睢答道:“当年被弃尸荒郊,幸得苏醒,为一过客所救,亡命于秦,给一个大户人家做活,聊以为生。现今日子过得饥寒交迫。”时置隆冬,须贾见范睢衣薄而破,冻得直打哆嗦,不觉动了哀怜之心,留范睢坐下饮酒进餐,并送给他一件丝袍穿上。交谈中,须贾叹道:“当今秦国丞相张禄,权倾朝野,我欲拜见他,可是无人引见,现正为此事发愁。”范睢说自己的主人与张禄丞相关系甚好,自己也常出入相府,可以为其引见,并答应为须贾驱车带路,须贾非常高兴。

            来到相府门前,范睢对须贾说:“大夫在此稍候,容我先去通报一下。”

            须贾下车,站在门外,等候多时不见范睢出来,便去问守门的侍卫,侍卫说:”什么范睢?我不认识他。刚进去穿布衣披着丝袍的就是我们的宰相,他叫张禄。

            当须贾得知范睢就是张禄时,吓得魂不附体,忙让侍卫报告:“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

            须贾进得相府,见范睢威风凛凛,坐于堂上,忙跪伏不起,连称有罪。范睢历数须贾嫉贤妒能、诬害贤良之后,厉声说道:“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酬前恨,但考虑你还念旧情,尚有恻隐之心,见我落魄还赠以饭食丝袍,且留你一条性命。”须贾叩头称谢,匍匐而出。

            范睢入见昭王,将往事一一禀报,并说魏国惧秦,遣使求和。秦王大喜,依范雎之言,准魏求和,须贾之事,任其处理发落。

           几天以后,范睢在丞相府大宴诸侯之使,宾客济济一堂,觥筹交错,很是热闹,唯独将须贾安排在阶下,并派两个黥徒夹之以坐,席上只备些炒熟的料豆,两黥徒手捧喂之,如同喂马一般。众宾客甚以为怪,范睢便将旧事诉说一遍,然后对须贾厉声喝道:“秦王虽然许和,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留你一条蚁命归告魏王,速将魏齐人头送来。否则,我将率兵屠戮大梁,那时悔之晚矣。”须贾早吓得魂不附体,喏喏连声而出,回国复命。

            范睢与须贾的这段恩怨往事,被后人编成京剧《赠绨袍》和四川木偶剧《跪门吃草》。

            鲁钝生感言:不难看出,须贾是一个嫉能妒贤的小人。

            我们从故纸堆里翻出这段历史,就是想借此聊聊“嫉妒”这个话题。

            在人类历史上,因嫉妒而迫害贤良的事比比皆是。《圣经》里说,该隐和亚伯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是哥哥,亚伯是弟弟,该隐种地,亚伯牧羊,他们都拿自己的产品供奉上帝耶和华,上帝十分欣赏亚伯的贡品,这让该隐非常嫉妒和仇恨,于是,该隐在田野里杀死了弟弟亚伯。这虽是神话,但它源于人类的真实生活,是人世间嫉妒现象的典型概括。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案例是庞涓迫害孙膑和吕雉残害戚夫人的故事。庞涓迫害孙膑的故事发生在战国魏惠王时期,比须贾迫害范睢早七八十年。魏国将军庞涓,与孙膑是同学,他们同时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嫉恨孙膑的才能高过自己,便设计将其从齐国骗到魏国,又设计陷害孙膑,借法令将其处以臏刑(取出膝盖骨使其瘫痪的刑罚),孙膑也因此得名。庞涓嫉妒和迫害孙膑的目的,就是想把孙膑埋没起来,让世上再无与他竞争的对手。吕雉残害戚夫人的故事发生在西汉初年。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她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刘邦在世时,她曾红极一时,深得汉高祖宠爱,刘邦也因此冷落了发妻吕雉,这让吕雉十分嫉恨,由此埋下了祸根。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雉便成了太后。吕后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下手,她先毒死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然后斩断戚夫人四肢,挖去眼睛,熏聋耳朵,又迫使戚夫人喝下哑药,丢入厕中,叫作人彘,即人猪,其手段十分残忍。当然,吕后迫害戚夫人,还有权力争夺的因素,但嫉恨是主要原因,因为刘邦死后,对吕后和汉惠帝来说,戚夫人及赵王刘如意已经构不成威胁。

            社会发展到今天,因嫉妒而害人、杀人的事也屡见不鲜,说一个震惊全球的卢刚杀人事件:1991年11月下午3时许,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年仅28岁的青年博士、中国公派留美学生卢刚,开枪杀死了四名导师、一名副校长和一名叫山林华的中国同学,然后自杀。卢刚之所以开枪杀人,根源就在于嫉妒。卢刚是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是独生子,一帆风顺,1985年北大毕业后,通过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大陆主持的考试,进入了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1991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不愿回国工作,但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卢刚所枪杀的中国同学山林华,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7年也通过李政道在大陆主持的考试,进入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1990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成果丰硕的山林华被系里留下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并按照调研员的职位领取薪水。山比卢小一岁,也比卢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拿到学位却比卢早半年。读博期间,山在爱荷华大学人际关系很好,知名度很高,是前任中国学生联谊会会长,而卢性情孤僻而自私,很少有人与他交往,连中国学生联谊会也没加入。毕业前,卢的研究工作一直不太顺利,博士论文口试没能当场通过,相反,山不仅提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而且博士论文还得了奖。毕业后,山有一份颇有前途而安定的工作,卢连工作也也没有找到。在比较中,卢的心态严重失衡,他不能容忍山比他强,他嫉恨山的优越,并迁怒于几位导师和学校。既然他得不到,那么就谁也别想得到,于是,他精心筹划了这起杀人案,并顺利达到目的。

            嫉妒怎么会让人如此丧心病狂?看来,我们不能小视嫉妒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研究它,了解它,避免它并努力消除它。

            那么,什么是嫉妒呢?笔者不是心理学家,很难给出一个科学而明确的定义,就一般人理解,所谓嫉妒,就是在与他人比较过程中,发现别人在才能、地位、名誉、境遇等方面优越于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于别人的这种优越,从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合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多发生在地位相差无几、彼此了解、在同一个部门共事、生活在同一生存环境、在利害关系上有某种联系的人之间,特别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之间。至于远离自己生活环境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某运动员获得奥运冠军、某科学家获得诺奖,人们只有羡慕的份儿,而根本没有嫉妒。蒙哥马力元帅嫉妒过巴顿将军的战功,但是绝对不嫉妒拿破仑的军事天才;印度也许会嫉妒和它接近的发展中大国,但它不可能嫉妒遥不可及的头号强国美国。

            嫉妒是有层次的。我们根据嫉妒表现的强度和渲泄方式,可以把它分为嫉羡、嫉怨、嫉害三个层次。

            嫉羡层次:嫉羡是最普遍的也是最轻微的嫉妒现象,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心理。嫉羡在通常情况下深深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是嫉妒和羡慕交融的混合状态,当看到同事、同学、朋友或与自己条件相差无几的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时,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酸溜溜的体验,既羡慕又隐隐约约感觉到不舒服、不服气,有时也表现出轻微的不满和发现被嫉羡对象出现某些不利现象时的幸灾乐祸。据某报载:南方一所重点小学三年级某班,一数学成绩尖子没来上课,同学们非常奇怪,因为她从来不缺课。老师解释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在为爷爷送葬。”不料,老师话音未落,班上一片欢呼声:“噢——,她爷爷可死了,这回我们可以超过她了!”“她爷爷是数学教授,所以她才老得第一,这回她没靠山了!”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老师惊愕无语。这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毫不顾忌地把内心的嫉羡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是成年人,绝不会如此,他们会将这种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表面上还会表现出十分沉痛,很可能还会对其家属说一些“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成年人是不是很虚伪呢?不能这么理解,把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隐藏起来,有助于人际和谐,这正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一般说来,嫉羡心理的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由于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所以,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不良心理在潜意识中滋生蔓延,更要严格防范它从潜意识中冒出来。

            嫉怨层次:嫉怨是在嫉羡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表现出来的带有轻度怨恨和攻击性的嫉妒现象,它通常表现为对被嫉妒者的挑剔、指责、非难并散布一些对其不利的言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个人一旦出名或取得某项成果,各种非议甚至诽谤、污蔑接踵而来,他的不足之处被放大甚至完全走样,他不时遭到冷嘲热讽甚至被人冷淡疏远。你不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艳压群芳吗?那么我们就说你“秽乱春宫”,非常淫荡;你不是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吗?那么我就极力寻找你做过的错事来证明你的愚蠢;你不是在某些方面很突出吗?那么我就专找你的短处宣扬。“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就是屈原的切身感受。嫉妒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损毁被嫉妒者的名誉,给被嫉妒者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制造麻烦和阻力,使其不能顺畅发展并感到压力和痛苦,而嫉妒者正是在被嫉妒者的压力和痛苦中谋得了自身的心理平衡。

            嫉害层次:嫉害是嫉妒的最高层次,它由嫉怨发展而来,化嫉怨为仇恨并千方百计地迫害被嫉妒者。嫉害多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上文说的须贾诬陷范睢、该隐杀死亚伯、庞涓臏脚孙子、吕后人彘戚夫人、卢刚枪杀山林华,就是最典型的嫉害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嫉害行为在权力角逐和爱情较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1997年4月16日,福建省环保局副局长杨锦生为牟取正局长之职,花3万元雇用黑社会势力,用浓硫酸将环保局局长杨明奕烧成重伤; 2007年,河南省上蔡县土管局一名姓孙的中层干部,为阻止他人与自己竞争县土管局副局长的职位,唆使好友黎某捏造竞争对手行贿的消息,并在另一犯罪嫌疑人贾某的帮助下在互联网上发布。至于在恋爱过程中,为争夺某一男友或女友,造谣、诬陷“情敌”或对“情敌”大打出手的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人为什么会产生嫉妒?根源在哪里?导致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因时因事因人而异,但概而言之,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有三:

            根源一:思想根源,源自人的自私心。私心是万恶之源,人如果没有自私自利心,就不会产生嫉妒。而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在通常情况下,自私心只能有效控制,是根本无法彻底消除的,所以,只要自私的思想存在一天,嫉妒这种丑恶现象就会随之存在。

            根源二:社会根源,源自社会的绝对平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平衡理论,它是一种要求社会每个成员都享有均等的社会财富以及地位、名誉等,不管这个成员品行优劣、能力大小、勤劳懒惰、贡献多少,均如此,其目的在于消灭一切差别。本来,差别是客观存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它是世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也是必然结果。如果取消了社会的所有差别,社会就失去了发展动力,社会就会倒退。似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不干一个样,谁还愿意干呢?!但绝对平均主义由来已久,在古今中外深有影响,一旦某一个人的观念中绝对平均主义占了上风,他就容不得别人冒尖和优越于自己,“我没有的,你也别想拥有;我不优越的,你也别想优越”,于是,嫉妒应运而生。

            根源三:人性根源,源自人的自然本性。人是自然动物性和人文社会性共存的存在物,哲学家说:“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人的动物性的许多“恶”的东西,深藏在人的潜意识中,是人的阴暗心理。唯我独能的“猴王心理”、唯我独霸的“项王心理”、唯我独尊、独荣的“玉帝心理”,都是人阴暗心理的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一旦成为显意识,表现出来,就容不得比自己优越的人,嫉妒于是而生。

            嫉妒,是生命的的毒瘤,它害己害人。

            嫉妒首先是害己。嫉妒是人的心理失衡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产生嫉妒心理时,会刺激下丘脑边缘的“痛苦”中枢,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烦躁、怨恨、愤怒等消极体验,进而诱发头痛、失眠、血压升高、郁闷心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可见,嫉妒心会损害人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人一旦有了强烈的嫉妒心,就会产生偏见,看不见光明和美好;就会扭曲性格,变得猥琐、心胸狭隘和情绪阴郁;就会毒化语言,公开造谣和说谎从不会脸红;就会错乱行为,热衷于搞阴谋诡计和中伤他人,甚至胆大妄为,铤而走险,迫害比自己优越的人,从而违纪违法,毁了自己的人生。下面再说一个因嫉妒而以命相赌的故事。

            “妒妇津”的故事:山东省临清市的一条河上,有个渡口叫“妒妇津”,这个渡口的名字,就与一位“因嫉妒而以命相赌”的女子有关。据晚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上记载:相传,晋朝时,有个叫刘伯玉的秀才,其妻段氏嫉妒心非常强。这刘秀才特别钟爱曹植的《洛神赋》,并根据赋中的描写,绘制了一张洛神图,挂在墙上。一日,秀才面对洛神图,摇头晃脑地诵读《洛神赋》。读罢,十分感慨地自语道:“如果能娶到这样美丽的女子做妻子,我这一生就没有任何遗憾了!”不巧,这活正好被妻子段氏听见,段氏大怒说:“你为什么那么倾心洛神?难道我就没有她漂亮吗?我跳河淹死,也能变成水神,肯定比洛神还漂亮!”她说到做到,当晚便到渡口跳河自尽了。当人们得知她跳河的原因后,便将这个渡口改名为“妒妇津”。据说,凡女子来此津渡河时,都不敢打扮的漂漂亮亮,否则就会风浪大作。段氏的嫉妒心也的确太强了,为变成水神并渴望比洛神更漂亮,竟投河自杀。

            小故事是民间传说,不是历史真实,但它十分形象地提醒世人,嫉妒心对嫉妒者本人是十分有害的。

             嫉妒其次是害人。嫉妒突出的问题是压抑人才甚至是迫害人才。这一点上边说得很多,在此不再啰嗦。

            那么,怎样避免和消除嫉妒呢?对嫉妒者而言,做法有三:

            做法一:克服自私心理,少一些贪欲,不断强化与人为善,惠人惠己的人生理念。

             做法二:保持阳光心态,努力克服唯我独能的“猴王心理”、唯我独霸的“项王心理”和唯我独尊的“玉帝心理”,容得下比自己更优越的人,学会为胜过自己的人喝彩。

             做法三:采取正确、正当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竞争,通过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来缩短与竞争者的差距,努力做到“见贤思齐”,绝不做“见贤相害”的事

             做法四:淡化功利意识,努力追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对于被嫉妒者而言,最要紧的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不花心思与百花争艳斗宠,不被别人的嫉妒言行所干扰,让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当然,以积极心态努力消除矛盾,理智并采取正确、正当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击破一切谎言和有效规避被迫害的风险,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可以以善意和博大的胸怀善待所有想加害我们的人,但我们绝不迁就他们,更不放纵他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对于嫉恨人类丰收而有意趁黑夜到麦地里种稗子的魔鬼,我们决不能手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10-0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it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