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的迷思-读《如何学习》有感

学习的迷思-读《如何学习》有感

作者: 律匠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12:57 被阅读0次

    学习的时候,要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并把那里当成“专心学习”的专用场所。在没有任何噪音干扰的环境下更容易专心地学习。如果想要熟练掌握某项技能,就要花整块整块的时间,就同一内容或动作反复练习才好。越来越丰富的电子产品,带来了纷繁复杂的信息,让我们再也不能足够专心地巩固学到的内容,这该是多么糟糕的事啊!

    以上这些关于学习的观点,我们是多么地熟悉,这可都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观点。

    但这些观点真的就是学习的全部真相么?本尼迪克特.凯里在《如何学习》中,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新观点,颠覆了我们关于学习的认知。

    首先是关于遗忘。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够轻松自如的应付各类考试,而遗忘这个记忆的敌人,却让我们无法得偿所愿。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费尽心思学习的知识,过了一两天就忘得差不多。为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理论。

    《如何学习》一书提出的“遗忘学习法”,认为遗忘实际上有助于学习,并引用19 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斯的观点:“假如我们把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差劲得像是什么都没记住一样。”

    书中认为,遗忘不仅是一个被动的衰减过程,更是一个主动的过滤行为。遗忘具有的主动过滤功能,使得人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简单的说,遗忘的作用,就是屏蔽掉大脑中的背景噪音,让大脑把该输出的信号输送出来。并且,遗忘不但能过滤掉干扰信息,还会激活并加深已学得的部分。这是由大脑生物学以及认知科学得出的最基本原理。

    其次,“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间隔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白话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碎片化学习。

    关于碎片化学习的批评很多,第一种批评认为碎片化学习时间很短,而且经常会被打断;第二种批评认为碎片化学习的场景总在不断变化之中;第三种批评认为碎片化学习的系统性不够。

    关于第一种批评,我们以书中所举的科研案例作为反驳。有研究证实,要建立并维持一套外语词汇、科学概念或其他信息资料,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拉得更长。而如果考试在一星期之内,想把学习分作两次,那么可以今天一次、明天一次,或者今天一次、后天一次。如果还想再加一次复习,那可以加在考试的前一天,与第一次学习的相距正好在一星期之内。如果考试是在一个月后,那么最好的做法是今天学习一次,一星期之后学习第二次,如果要加第三次,那么再等 3 星期左右,依然安排在考试的前一天。考试的日子离得越远,需要保持记忆的时间越长,那么第一次学习与第二次复习之间的间隔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我们来看看学习场景的不断变化对学习的影响。心理学发现背景对增强记忆很有帮助。记忆的时候,背景会提供一些帮助日后提取信息的线索。通过变换学习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供记忆力用的背景信息会更多,能够让我们有效利用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提示,不必再依赖任何特定的“环境因素”。

    碎片化学习还能够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这些观点都是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的练习一种技能。这些观点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通过反复练习,比如练习挥球拍,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但是在球场上,只会挥球拍就行了吗?当然不行。我们还需要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这就需要锻炼适应各种情境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通过重复练习一个动作就能掌握的,而是要有意进行交叉训练。体育教练总是让学生交叉进行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这样的交叉练习,能够帮助学生辨别细微的差异,让大脑准备好,随时去应对意想不到的事情。

    最后,让我们看看这本书中提到的终极学习技巧—直觉学习法,也就是怎样在不用理解的情况下也能学会。

    认知科学家菲利普.凯尔曼发明了知觉学习模块,并把这种新的方法应用在飞行训练上。1994年,凯尔曼和美国宇航中心下属研究机构的一个研究人员,一起招募了十名毫无经验的新手,还有四名有经验的飞行员,一起来接受训练。参加试验的人,会看到屏幕上出现24组图,然后选一个按钮,如果选错了,电脑会叮的一声,然后自动跳出正确的答案。如果点对了,就会听到欢快的音乐。经过一个小时的训练,即使是富有经验的飞行员,也提升了水平。那初学者的进步就更快了,仅仅一个小时以后,他们的图表成绩,就已经和那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不相上下。为什么这种学习模块会如此有效呢?因为在训练直觉的时候,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培养感知力。过去,我们认为这种感知力只是少数天才生来才有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通过练习都能培养,只是我们过去的学习方法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的大脑是怎样识别各种模式的呢?简单说大脑会先记住一个参照物,然后再以这个参照物为基础,把相似的事物也纳入进来,再用这个组块去解释更多的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信息。那些看起来天生具有敏锐直觉的天才,只不过是说他们头脑中储存的组块比我们更多而已。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威廉.蔡斯和赫伯特.西蒙教授,曾研究过国际象棋大师怎么下棋。他们发现,大师们的复盘本领,跟他们的记忆力没有关系,即使是国际象棋大师,对数字的短期记忆,也不见得就比普通人更好。但是国际象棋大师们会根据组块,将看到的棋子汇集成几个更大的组块,而每一个组块里面,都包含了他们熟悉的棋局分,这样他们就能够把握全局。

    大脑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一直在主动的去探寻可能存在的模式,并且大脑会用一种主观的认知方式去寻找规律。直觉学习法,是我们大脑自发识别并学习大量信息的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的学习技巧。

    《如何学习》这本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除了文中提到的“遗忘学习法”“间隔式学习法”“直觉学习法”外,还有考试学习法和如何孵化创新思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再去看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的迷思-读《如何学习》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jp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