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辞赋作品中,咏物赋数量最多。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赋篇》,收录五篇赋分别以礼、知、蚕、云、针为吟诵对象,可视为咏物的滥觞。
陆机《文赋》所言“赋体物而浏亮”,道出了赋体作品的主要文化承载,即以再现客观外物为己任。
屈原作品称为辞,宋玉等人的创作却以赋知名。屈原作品主要是言志抒情,只有《橘颂》是咏物,而宋玉作品除《九辩》外,其余均是咏物叙事。
抒情言志重在表现主观,咏物叙事则是以再现客观为主。辞与赋在生成期的这种差异,成为后来赋类作品重在体物的原始动因,文论家也根据赋的这个特点给它定位。
咏物赋的再现对象虽然是客观外物,但对于外物的再现又离不开人,表现主观和再现客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所咏之物要借助于人的形象加以表现,同时,古代文人又通过所咏之物来观照自身,从多个层面上沟通物我。
咏物赋的这种特点,在荀赋中已露端倪,后代咏物赋又有新发展。咏物赋的基本模式是物我互证,所咏之物和人本身都把对方作为确证自己的对象,在相互确证过程中人和物结成多种关系,形成富于变化的多种表现手法。
一,以物缀人,物我相连
二,以物衬人,物我互映
三,生命一体,物我融通
(下文分别叙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