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2010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主要讲述了十二封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内容简介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谁就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今日清晨走路所摄《十二 谈人生与我》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前台)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待。
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
(后台)
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一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样。
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抽烟饮茶还更有味。……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潮和匡卢的瀑。
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到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
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无言之美《附录一无言之美》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梅氏(梅特林克)并且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是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美术是帮助我们超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
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凡是经不得时间淘汰的作品都不是上乘。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
英国诗人布莱克(Blake)有一首诗叫做《爱情之秘》(Love's Secret)里面说:
一
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永远不可以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做声不做气地吹着。
二
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爱人了,
打着寒颤,耸头发地告诉,
然而她终于离我去了!
三
她离我去了,
不多时一个过客来了。
不做声不做气地,只微叹一声,
便把她带去了。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potentiality)才大。这种可能而未能的状况就是无言之美。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出;世间有许多理想,也应该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之后,跟着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来不过如是!”的失望。
《附录二 悼夏孟刚》
生的自由倘若受环境剥夺了,死的自由谁也不能否认的。……自杀是伟大意志之消极的表现。
人生是最繁复而诡秘的,悲字乐字都不足以概其全。愚者拙者混混沌沌地过去,反倒觉庸庸多厚福。具有湛思慧解的人总不免苦多乐少。悲观之极,总不出乎绝世绝我两路。自杀是绝世而兼绝我。(另两种——绝世而不绝我:分玩世或逃世;绝我而不绝世。)
持这个态度(绝我而不绝世)最显明的要算释迦牟尼,他一生都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佛教到了末流,只能绝世而不能绝我,与释迦所走的路恰当背驰,这是释迦始料不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