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活的一天,从起床的那刻开始!
<感谢小能熊的网络课程,仅用于个人笔记>
引子
课程开始时,拿【生孩子】跟写作作比较。写作比生孩子还难!生孩子是痛并快乐着,有盼望!写作的困难在于【肚子里没货】,还要【一直痛着】,在截止日期不断逼近中,在痛苦中持续的绝望,在绝望中持续的痛苦......
输出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没有素材
- 没有灵感
如何克服现有的写作现状!
笔记
小能熊@杨洋老师提出了【一二一】工作流,它包含两个意思:
1、输出时候,让一些低效重复的事情不占用你的时间去思考 ,更不应该牵扯你的精力,而真正把你的精力花在有用的事情上,可以像走路时候一样,一边工作一边思考。
2、其代表,一:1处搜索;二:2个动作;一:1个排序。
- 写作利器:卡片思维
- 读书就是盖房子。
实例1:在《钱钟书手稿集》序中,杨绛先生讲述了钱钟书是怎么做读书笔记的。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
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实例2:吴晗在战争期间不便查阅资料的情况下,利用以往积累的读书卡片,在数月之内就创作出了经典《朱元璋传》。
实例3:“当代小说之王”纳博科夫也极其钟爱卡片写作。他曾说过:
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用卡片写作打破以往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习惯。
- 写作就像搭乐高笔记
这个时代是碎片化的时代,碎片时间、碎片信息,连感情和以往比起来也是「碎片」……「碎片」好像成了一个贬义词。
批判碎片的同时,我们想想,虽然书本是有架构的,但是放到整个相关知识体系当中,依然还是一个碎片而已;所以,碎片还是系统是相对而言的。
不是碎片不好,是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好。
历史上面的伟人也好,奇人也罢,不是他们知道了我们普通人不知道的道理,而是说,他们把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做到了普通人人人做不到的程度。
整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工作流,到底应该是【水到渠成】还是【渠成水到】?
小能熊@杨洋老师把工作划分成三个层次:
1、无【渠】
2、水到渠成
3、渠成水到
杨洋老师说:
很多人20年工作经验,只是1年新手的经验重复了20遍而已。
我们要学会主动去设计我们从输入到输出的工作流程。在一次次实践中,发现这些环节的问题,主动精心打造读书闭环的各个环节;除此之外,还要让各个环节之间无缝对接,运转顺畅
卡片写作.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