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法人物•杨勇

书法人物•杨勇

作者: 书法人物 | 来源:发表于2020-07-29 14:26 被阅读0次

“佛教偈语”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入展书家专题推介系列

简介

杨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刻字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西部青年书学院院长、西北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陕西省三原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安书学院副院长兼副秘书长、墨宝斋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室签约书法家。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少年时得到刘自椟等大家教诲,后师从欧阳中石、崔宝堂、王志安等老师。作品入展了由中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刻字展、第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展、“党在我心中”全国书刻邀请展。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

杨勇

开篇语: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汉文是晶体结成的串珠,书是串珠外的绚丽的光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写心,书为心画。书法是一门心灵的艺术,通过笔墨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心绪与品德修养。对于这种遣情达意的抒情功能,历代书论有很多论述。早在西汉时期,辞赋家杨雄就提出了“书,心画也”的观点,东汉的书法家蔡邕从艺术的角度提出了“书者,散也”的美学命题,明确了书法的抒情功能。

取法乎上,学习书法,要从历代有定评的法帖和书家中取法。长安城里,作为年轻的书家杨勇老师,一直遵循这样的规矩,他的书法作品中,这样的印痕最为明显。今日,记者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室(以下简称“记者”)有幸再一次走近这位年轻的书家,分解他的书法艺术。

墨宝斋:书法家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学家,您怎样理解这句话?静观您的书法作品,可以体会到您对中华传统经典的热爱,并身浸其间。请问杨老师,您平时喜欢阅读哪些经典?能分享一下您的阅读体会吗?

杨勇:任何一个行业要成为学术专家,都要博学,触类旁通,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事物,才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总结事物的规律,进而做出创新,推动事物的进步发展。书法也是这样,书法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是复杂和简单的矛盾统一体。说复杂,自古多少文人墨客贤达,创造出各种书体笔法,从而抒发个人的情怀、思想、抱负和精神等。说简单是因为书法做到了大道至简,白纸墨线中体现事物的阴阳乾坤等等!这一切也是建立在博学和通达的基础之上,因此我觉得书法家必须博学方能称为家。中国传统文化是集结了大智慧的文化,我喜欢古今名著,特别是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如资治通鉴、四大名著、毛泽东选集等等。历史是面镜子,读史可使人明智;政治学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哲学教会我辩证的思考问题,所以我热爱,并身临其境,享受其乐!

墨宝斋: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王琦曾说书法是“性道一体,道法自然”,这样的境界才是书法的书写境界。您如何理解这句话?这样的评价是否准确概括了书法的书写境界?这样的境界是您艺术追求和书法风格吗?

杨勇:首先我要说的是王老师的这八个字,是有高度的,但我不完全认同。古今历史名士都为道法自然作出了诠释,历史反复证明,社会无论如何发展,其实都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正如老子所言的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用高度的智慧告知人们自然的不可逆力量,因此顺其自然,道法自然,才是艺术发展的方向。性道一体,应该是艺术家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理想化追求。我认为道是一个不变的事物,而性是多元化的,是有个性的,是在不断运行和变化中的,我们应遵循道的规律,而顺其自然的寻找性和道的契合点,找到和谐性,统一性。在艺术审美领域,对待书法作品,就是能做到雅俗共赏,达到共性认可,这便是高层次的艺术作品。如果过分的循规蹈矩,过度的个性张扬,离开了道,就好比无本之木,离开了性就是死水一潭。性道一体,我觉得不可取,而性道共生,道法自然更符合书法精神。

墨宝斋: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如果用语言描绘是非常困难的。“飘若浮云,惊若蛟龙”是历代书家对王羲之书法的描绘,这是一种类似于哲学范畴的评价,需要欣赏其作品的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素养。那么就是说:任何艺术,最后的归属不是高难的技法,而是文化。杨老师,这句话您认为对么?请您谈谈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杨勇:王羲之被后世誉为“书圣”,被历代书家及学习者所推崇。他出生名门,官至将军,刺史等职,自幼受家族书学熏陶,饱读诗书,志存高远,不断开拓视野,探源创新,学古不泥,终自成一家。正是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才能写出千古名篇《兰亭序》。王羲之书法充分表现出晋人书法尚韵之风气,其书法风格气息自然,如浮云般若隐若现,虚实相生。既有君子之风范,又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玄妙境界。浮云看似静止的同时,却在不断地运动,而惊龙看似运动时却又见首不见尾,两者看似对立,但又和谐统一。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幅优秀的作品中,一定能看到粗细、长短、欹正、虚实存在其中,同时又和谐自然,这是我对历代书家对右军书法评价的理解。技法是书法学习的基础条件之一,娴熟的技法是写出优秀作品的前提保障,而不是最终的归宿,娴熟的技法能让我们熟练的在宣纸上运用毛笔工具,通过一根根线表现书家的心理历程、生命感悟、自身阅历和精神追求,最后完成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而这一切也就是个人的文化修养的体现。

墨宝斋:人常说:“任何一种艺术修为,没有天分不行,有天分而没有科班训练万万不行。”杨老师,您对这句话有何看法?另外,您对社会上所说的“江湖书法家”和“专业书法家”怎么看?

杨勇:古人云勤能补拙,拙便是天分不足,其实,往往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我们熟知的儿童蒙学励志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就是一个典型的勤能补拙的例子。如果兔子不睡觉,乌龟是永远无法超越的,这证明艺术天分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班学习”代表的是学习的方法方向是否正确,我对当前所谓的科班学习理解,是数理化一定要进行专业院校学习,而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公认正确的教学模板。专业院校只是对书法用笔方法,结构章法规律的总结,使其理论化。人们常说高手在民间,我也很认可这句话,这是因为艺术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思想自由,方法多样,因材施教的过程。社会上,很多被大众喜爱的优秀书法家,没有条件将自已的书法实践,系统地理论化。因此,“江湖”和“专业”之分,是有失偏颇的。试看历朝历代的名贤书法大家们,哪个是通过了科班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优缺,应互相借鉴,共同学习,共同完善,只有艺术的天分加上正确的思想和学习方法,即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墨宝斋:三原县的文化底蕴和气氛在陕西省是很浓厚的,能谈谈您和家乡三原之间的故事吗?请用一句话描述家乡在您心目中的地位?

杨勇:三原县,被誉为书法之乡,是陕西近现代书法圣坛,孕育了贺瑞麟,于右任,贺伯箴,茹欲立,刘自椟等大批书法大师,我身为三原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人生好比一个缘分的磁场,我从小对家乡先贤就有一种崇拜敬仰之情。自2010年拜入崔宝堂先生门下,又一次让我与家乡,与先贤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我引用崔宝堂老师为我写的文章中的一段话,来对家乡师长前辈做个介绍吧!先生在文中写道:“以师长的身份,郑重的向杨勇传达一种情愫:近现代陕西书法之树,深植于三原县这方沃土。我们的师祖贺瑞麟,作为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以儒家,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思想基础,创立陕西正谊书院,并主讲20年,被称为理学师范翰墨巨擘。书法草圣于右任12岁入其门下学习书法,师爷贺伯箴也是学富五车,曾任陕西省图书馆首任馆长,他的‘不学古人是谓无法,纯学古人何处是我’的艺术思想,精辟地阐述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对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我的恩师迟斋刘自椟先生,更是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的逆境人生中,以超人的意志力,倾其毕生心血于金石学、碑板学、考古学等领域,终成一代篆书宗师……”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先贤、前辈和先生都是我尊师重道的楷模,我将谨遵先生教诲,追随他们的艺术风范,身体力行,顺此道路,传承有序,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墨宝斋: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您认为一个合格的书法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杨勇:一位合格的书法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鉴赏家,他应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能够从繁杂的书法历史学习资料中学习,进而发现优秀作品,再将优秀作品整理、归集,为所有习书者提供研究学习的资料。从古至今,被后世称为书法家的人,应该是一个以文入手,具有豁达正直的高尚情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美德品行的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传承者,传承学习技法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承书法理论的学习修养。如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他创立的标准草书,就是为使后代更好的学习草书,为大家更好的使用草书,这便是一种书法修养,时代担当。当然,不管是文学,还是书法,以及于右任先生个人的家国情怀,都是他自身综合素养的体现。再就是,合格的书法家应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意识,通过长期对书法理论的学习,心追手摹后,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方能称之为书法家。

作品欣赏

▲杨勇行草作品

▲杨勇行草作品

▲杨勇楷书作品

▲杨勇隶书作品

▲杨勇行草作品

▲杨勇楷书作品

▲杨勇楷书作品

▲杨勇隶书作品

▲杨勇参加“佛教偈语”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

主编:亓宏刚

出品人:陈强

责任编辑:刘世伟

美术编辑:刘丹

见习编辑:樊梦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法人物•杨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vh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