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蒙古人来说,宋理宗仓促而轻率的“端平入洛”,简直是天上送来的开战借口。
于是,在“端平入洛”的第二年,也就是1235年,蒙古就同期启动了声势浩大的西征和南征;
其中西征是重点,目标是今天的俄罗斯至东欧;
而南征的目标,就是偏安江南的南宋。
既然在“端平入洛”中,南宋军队表现得不堪一击,那么只要蒙古军大举南下,南宋亡国就在顷刻之间。
但是,从1234年“端平入洛”,到1279年在崖山的最后一战,宋元战争断断续续,其实打了四十余年,时间长度几乎比蒙古灭金战争多了一倍。
给南宋续命的,是两个优势,一是地利:
南宋的防线从川陕绵延至长江中下游,这里山地丘陵遍布,河道湖泊纵横交叉,更加上浩瀚的天堑长江,让习惯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纵横驰骋的蒙古军队,很不适应,骑兵优势难以发挥;
第二,是兵种上的不对称优势:
虽然宋军在陆战中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但在水面上,南宋还有一支强大的战船水师;
如果蒙古军队贸然来袭,南宋水师既可以在水面战斗中碾压对手,也能随时用战船截断对方后撤的退路,缺乏水战经验的蒙古军队,对此十分忌惮。
另外,此时的蒙古帝国,由于各王公山头林立,所以内争不断,从而对灭亡南宋的军事行动,形成了持续的牵扯与阻碍。
为了攻灭南宋,蒙古先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南征,分别由三位蒙古大汗发动:
窝阔台、蒙哥、忽必烈,而前两次之所以戛然而止,都是因为大汗的去世,引发了继承人之间的内斗,甚至内战。
先看第一次:
1235年,蒙军分三路南侵,分别指向南宋三大边防战区:
四川、荆襄、两淮。
这次南征一直打了六年多,然而却因为大汗窝阔台的猝死而中断,为了争夺大汗之位,蒙古内部陷入内乱十年之久,对外扩张陷入停滞。
直到1258年,第四任大汗蒙哥才再次发动第二次南征,蒙哥率蒙古军主力亲征四川战场,而弟弟忽必烈则被派往荆襄战场。
这是因为,蒙元与宋开战后,前期沿袭金朝的老战略,以川陕防区为突破口,这个建议,来自南宋降将杨大渊,他的建议就是“取吴必先取蜀”。
然而,到了1259年农历七月,蒙哥本人在围攻四川合州钓鱼城时,被南宋守军的投石机击中,伤重不治,于是,急于继承大汗宝座的忽必烈,急忙从荆襄前线撤军,然后与弟弟阿里不哥开始了一场为期四年的内战。
这场内战一直打到1264年,方才以忽必烈的胜利而终结,从而再给了南宋另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
实际上,宋元战争的真正转折点,是忽必烈的登基。
为了扭转南征长期进展不大的局面,忽必烈进行了三项重大战略调整。
首先,是采用汉制,也就是华夏传统王朝的政治管理体制,来治理领土,加强对于人力物力资源的动员,从而支持长期大规模战争。
同时,忽必烈聘用擅长商业管理的中亚色目人来主持财政,并积极招揽投降的南宋官员将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第二,是改变战略,攻略重点从川陕地区,转移到荆襄战区,尤其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襄阳与樊城,从而直接打击南宋的经济政治核心区域。
从1267年开始,元军开始围困襄阳,南宋守军在主帅吕文焕的带领下,苦守六年,最终于1273年,因粮尽援绝,开城投降。
从此,元军顺长江而下,攻势如同摧枯拉朽。
第三,就是补齐短板,大力训练战船水师,抵消南宋在水面战场上的优势,努力做到在进攻中水陆并进,互相掩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蒙古训练水师出力最多的,却是从南宋投奔而来的降将刘整。
刘整原本为金国将领,善战勇敢,但因为北方金国降人的身份,为南宋权相贾似道和其他出身南方的将领猜忌排挤。
1270年,刘整奉命为忽必烈制造战船五千艘,并训练水军七万人。
元朝正是有了这支强大的水上力量,才挫败了贾似道先后出兵援救襄阳的十三次攻势,进而能够迫使南宋朝廷流亡海上。
一眨眼,时间来到了1279年3月,流亡中的南宋小朝廷,以及军民20余万,船只上千艘,被困于崖山岛,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的崖门镇。
这里是珠江的入海口,地势易守难攻。
原本宋军还想通过攻占雷州半岛,走琼州海峡,前往越南。
但陆战失利,海路也被元军水师控制,于是宋军统帅张世杰决心在崖山决一死战。
3月19日,最终的决战开始,由于宋军已经被断绝水源和供给,所以虽然是背水一战,但体力不支,从中午开始,宋军逐渐落入下风,并在傍晚全军崩溃。
丞相陆秀夫不愿因亡国被俘受辱,毅然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追随他们投海从死的南宋军民不计其数。
从崖山突围的张世杰余部,在海上漂流了两个月,再次不幸遭遇飓风,张世杰本人在风暴中溺水身亡。
在一些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里,为了褒奖这位孤忠的名将,就说张世杰是因为听到皇帝殉难的消息,悲痛至极,主动蹈海自杀,选择与覆灭的南宋王朝共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