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喜爱金融交易的朋友,花很多时间在研究各种技术分析、K线型态、价量指标…等,无非是想要准确预测明天后的股市行情。是涨是跌虽然只有两种可能,可惜机率却不是各为50%。而交易的目的在获利,投资人除了关心每次输赢外,赚赔多少也是关键因素,可惜市场上的 “老师” 往往很少讨论这件事。举例来说,许多人都知道【晨星】出现代表空头后的反转讯号,行情即将往上,却很少人讨论将往上多少幅度? 因此,分析K线型态出现之后的涨跌分佈,是相当具有参考意义的,而一般看盘软体并不会提供这项服务。
首先是常见的长红棒与长黑棒。一般来说,长红棒代表多头气势如红,收盘价远大于开盘价,因此预期未来行情会继续涨;反之长黑棒是收盘价远低于开盘价,预期行情会继续跌。然而真是如此吗? 我们使用R语言做个统计如下,统计时间为2007年01月至2016年05月。
图1.左为长红棒出现,3天后的涨跌幅分佈。这裡我们定义的长红棒为收盘价高于开盘价1%以上。同理,图1.右为长黑棒出现后,3天后的涨跌机率分佈。长黑棒定义方式为收盘价小于开盘价1%以上。根据图1的统计,约有59.40%的机率在长红棒出现后,3天后的收盘价会更高,涨跌幅的平均值为0.177%;而长黑棒出现后,约只有46.22%的机率3天后收盘价会更低,但涨跌幅的平均值竟然仍为正数0.1854%。由此看来,台股从2007年01月至2016年05月,历经过空头与多头市场,但长红棒似乎较具有指标意义,胜率高达快60%;而长黑棒的平均涨跌幅仍为正数的结果,代表未来三日行情不一定会往下发展。然而,这样的统计结果,涨跌幅的期望值与0相当接近,并不适合做为拟订策略的依据。

图1:长红棒(左图)与长黑棒(右图)出现后,3天后的涨跌分佈。
有些分析师会搭配成交量的放大来确认行情是否发动。想要验证这件事,我们依然可把“成交量是否有放大”的条件加进去,马上回测统计。下图是日K长红(长绿)加上 “当日成交量>昨日成交量*120%” 的条件,3天后的涨跌分佈。

图 2. 长红棒(长黑棒)出现,且成交量放大20%,3天后的涨跌分佈。
图2左的胜率变为60.42%,平均涨跌幅为0.511%;图2右的胜率降低至37.74%,但平均涨跌幅却反拉高为0.721%。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加上成交量放大的条件,长红棒对后市行情的影响更具指标性。而长黑棒似乎跟传统的认知背道而驰。
两种常见的空头吞噬型态:乌云罩顶与空头吞噬
再来我们统计两种常见的空头K线型态,首先是乌云罩顶。乌云罩顶一般发生在一段上升的涨势后,隔天跳空开高后却一路往下,且收盘价落在昨日红K棒的下半部。乌云罩顶发生后,通常预测行情即将反转往下,在下面的回测裡,我们明确定义空头吞噬的K线型态:
乌云罩顶:【上升趋势 (大前天收盘<前天收盘<昨天收盘)】 【 昨日红K且今日黑K 】 【昨日收盘<今日开盘】 【今日收盘落在昨日红K下半部】。
根据上面的条件做回测,从2007年以来台股大盘一共发生了12次,日期分别为
2007-04-10, 2007-10-30, 2009-02-12, 2009-07-23, 2009-07-29, 2010-01-07, 2010-08-10, 2010-09-07, 2013-04-12, 2013-10-21, 2015-04-28, 2015-10-08。下图为2015-04-20附近的日K线图,在一段涨势后出现乌云罩顶,后面行情于是跟着往下。
这12次乌云罩顶,1~9天后的涨跌分佈如图3所示。发生次数虽然不多,但一旦发生,看来跌的机会似乎大些。在图3中,最好的数据发生在第9天。也就是一旦发生乌云罩顶后,9天后下跌的机率有66.66%,平均涨跌幅为-0.892%。

图 3. 乌云罩顶发生后,1天~9天后的涨跌分佈。
比乌云罩顶更强烈的空方型态为空头吞噬。两者形态很类似,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隔日跳空开高的K线,其收盘价不仅低于昨日红K棒的一半,甚至低于昨日红K棒的最低价,如下图所示

从2007年以来,台股大盘一共发生了10次。有趣的是一般认为空头吞噬比乌云罩顶空方讯号更强,但从图4的回测来看,这似乎不是事实,空头吞噬发生1~9天后的平均报酬率几乎皆为正数。

图 4. 空头吞噬发生后,1天~9天后的涨跌分佈。
上述使用R语言回测的结果,可以发现行情往上往下基本上还是五五波,但技术分析确实还是有其“些微的”准确性。虽然不是每次都能准确预测,但讯号出现后的涨跌机率分佈的确不均匀,也就是俗称的“期望值”不为0,在这样的机会下投资者只要用对方法,交易确实有利可图。而交易有赚有赔,即使过去不能代表未来,但我们唯一能做得也只有根据 “过去的数据”,预估未来涨跌的 “机率分佈”,并计算适当的下注比例 (资金管理)。如此才是能够稳定获利的致胜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