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时记录都会忘光光,很好玩的一篇课文,值得一记。
《溪边》乱七八糟的板书 《江上》《林中》简易板书课前思考: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这是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一个升级版。
首先解读目标:聚焦“难懂的句子”,何为难懂?一、字面句子难懂;二、内在含义难懂。“多种方法”指的是什么?交流平台给了几个方法:1、结合理解词语的方法;2、结合生活经验;3、联系上下文;4、查找资料,向别人请教。
在《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中,主要运用的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这些比较难懂的句子。
而在《剃头大师》这一课,其实整篇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诙谐有趣。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写的,她懂孩子,所以她写的文字孩子也懂,就不存在特别难懂的句子。而对于个别“这一会儿痛一会痒”这种文字上“矛盾”的句子,其实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不需要多讲。所以我把整篇文章的重点放在梳理对比“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和“我给小沙剃头”的区别上。
教学流程:
一、扫清字词,通读课文,初谈感受:好玩、有趣。
二、进入课文:
1、文章分成两部分: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和“我”给小沙剃头(划分段落)
2、用一张表格抓“工具”“剃头过程”“价格”“结果”来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
重点放在“过程中”(这是课后习题一,将其作为整堂课的一条主线)
(1)老师傅的剃头:
孩子们抓了“咬住头发不放”“碎头发掉脖子里”,根据小沙的感受一“痛”一“痒”来得出小沙不爱给老师傅剪头的原因,这是他“最痛苦”的经历,所以称老师傅为“害人精”。
也给下文找“我”剃头做了铺垫。
(2)“我”的剃头:(同样抓关键词梳理过程,同时以“我”的心理变化作文一条潜在的线索)
A、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此时很得意、自豪
B、这儿一剪、那儿一剪——发现闯祸了
C、剪掉翘起的头发、越修越丑——害怕了,试图安慰
《剃头大师》板书作者的心情变化其实为下面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埋下一个伏笔。这是本文较难懂的句子,为什么作者都给他剪得跟鬼一样了,小表弟还无所谓呢。因为小沙关注的是自己的舒适程度,至于剪得如何,已经是次要的了。
三、重回课题,谈感受
1、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1:剃头大师的技术如何?
生2:剃头大师是个怎样的人?
……
孩子们的回答都是围绕着正向的思维:剃头大师就是真正的大师这个方向来说的。可是读下去的时候却发现,文章内容恰恰相反。“我”明明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为什么作者还要用这个题目呢?(吊了胃口,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结:秦文君的作品就是这样的风格,让你忍不住一直想读下去。所以课后推荐了两套书。本文的出处《调皮的日子》和《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系列,这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孩子们肯定很喜欢读。而由一篇课文读向一本书,一类书的目标也能慢慢实现。本学期给他们推的书也十几二十本了。慢慢积累下去的话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