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美国画家罗伯特·亨利(1865~1929)的《艺术精神》。他是一位老师,反对经院式的死板艺术,提倡那种瞬间激发灵感的自发表达,为表达而创作。一切技巧、创新都是为创作服务的。
这本书收录了他“100年前的信笺笔记、艺术评论, 真实再现了20世纪欧美艺术界观念流派与历史脉络。”(百度)
什么是艺术精神?艺术精神就是一种内心美感的主动表达。
“美,不是物质事物。美,无法复制。美,是观看者心中的愉悦感。”
“艺术,是每个人给予这世界的证据。那些想要给予并乐于给予的人,就会发现给予的乐趣。而乐于给予者,都是强者。”
书大概可分为几个部分:什么是美(始于生活);美的表达(技法);自我成长(个人风格、自我学习)。或者说艺术与自我情感的关系、技法与自我表达的关系、教育与自我成长的关系。
一、艺术与自我情感的关系
艺术是关于自我的表达。艺术是人类一种尽情生活的工具,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情感加工,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艺术家的作品触动受众,是因为他借助艺术诚实地表达了自我,艺术品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附带表现。
“艺术终究是语言的一种延伸,表现文字无法传达的微妙感受。”
“伟大的艺术家不是重现自然,而是借由去芜存菁表现出自然带给他的最重要的感受。”
二、技法与自我表达的关系
要表现想法,必须先有专业技法。作者认为技法不过是服务于表达的工具。一个好的作品,必定是作者在有所感动,确立表达动机之后,遵循自我感受自然完成的,如果拘泥于“炫技”,那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技法”是因为需要才去学习与创造的。
“技法是因为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
“不要隶属于任何画派,也别拘泥于任何技法”,你是技法的主人。
“艺术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懂得自我成长,通过需求的力量精通技法,另一种受到技法操控,反被风格局限。”
“研究艺术就是研究规律和相对明度,以及理解基本结构与案例。这是针对大自然内部的重要探讨,而非只看外在表象,这种追寻能唤醒个人的正义、简朴和健康。”
艺术跟科学一样,是有规律可寻的;艺术创作和追寻自然本质殊途同归。所以作者强调“结构先行”(看一些这类书),先划成几大块。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技法:
1、色彩和光线都是表现的工具。
调色:作画前先调好颜色,加快绘画速度。比如七色盘。确定好主色、分块(红、橙、黄、绿、蓝、紫--红黄蓝为主色、纯色调,其他是混色)。大自然与画是两码事。
亮色:光感不是白色,而是色彩变化比较而来的。有时亮色调是陪衬,承担吸睛的作用;灰色调是主体,是作品意蕴所在。它们合力起作用,构成作品的层次。先吸引观众的注意,再继续引至意味深长之处…
2、学画先学结构。
如果你正在学习艺术,但没有练习构图,那我建议你马上开始练习构图。你从人物写生中只能取得经验,而构图不仅能让你表达出个人的兴趣,也能让你将人物写生的经验学以致用。人物写生的目的不是让你只会画学校习作,而是训练你以人物、肖像、风景、街景等任何让你感兴趣之物,来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感受。
美存在于表现,而不是对象物(乞丐、富翁)。
3、线条
注意线条如何产生影响。线条把重要部分钩在一起,线条结合各部分形成构图。
三、教育与自我成长的关系
“创作的目的是尽情生活、自我实现,这就是创作给人的最大快乐”。所以技法是为表达自我服务的,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个体发现自我,增进对自我和对世界的了解,正如配戴眼镜无法改变原有视力,只可调整眼前世界的清晰度,但看些什么,依然由个体决定,强制要求趋同,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有些学生懂得善用学校,而其他学生则被学校利用。…… 不管学校多么棒,学生能学到什么是由自己决定的。”
创作的重点是为了表现,而不是对象物。就象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样,成功表现的是一种外在的激励机制,可那相比于你的自我,相比于自我的发现、表达和成长是无足轻重的。
艺术是一种忠于自我,是一种最朴实的生活方式。不独从事艺术的人,人人都可以有艺术精神。
最后用书中的话做个结尾:
大师,就是懂得善用既有一切的人。让我们有所启发的艺术作品,不是吹毛求疵或犹豫不决的那种人所创作出来的。感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具体表现出了人们在极大享受时的一种正面特质,而作品就是在那个当下创作出来的。在创作之前,先思考美好的事物,但是光这样做还不够。画笔接触画面的那一刻,必定会将艺术家当下的真实状态表现到作品中。这些笔触留待日后能看懂暗示的观看者去观察解读,也让艺术家把作品当成一种自我揭示,或许日后将带着某种惊喜值得细细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