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个做心理咨询师朋友给的联系方式,我拨打了那串020开头的数字。
在心理咨询当中,朋友和咨询关系是两个绝对要避免交集地两种身份,无论先后顺序,都被禁止。即,你的朋友不能给你做心理咨询,和你的心理咨询师也不能成为朋友。用他们的话说,“咨询关系的结束,包含着你和心理咨询师个人关系的结束”。这对我是个不小的问题:我不愿意错过有趣的人,但我也不愿意去把自己的信任交给一个我并不喜欢的人身上。但是这些都是你接受心理咨询所必须面对的,这只是个开始。
电话等了很久才接通,后来知道是因为公司的座机转接到了一个同事的手机上的原因。我和接电话的蔡小姐刚开始的沟通很不顺利,经历很很多个尴尬的长达两三秒地沉默。我不知从何说起,她也不知道我的需求和想要干什么,我们就在不断的打断和被打断中艰难互换了想要表达的东西。我跟心理咨询打交道的第一次就是以这样尴尬的方式开始了。
几个电话往来之后,我们约定第二天周六的上午11点,我过去和我想要见的咨询师见面,先聊聊我的情况,也让彼此有个初步的认识。“前30分钟是免费的”,随后对方突然从之前专业的口味和身份中脱离出来,充满市井气息地压低声音问我,“你知道老师的收费标准么?”我不知道。“每小时500元”。噢。心里一边惊呼的同时一边保持淡定。
我明白这样得价格并不稀奇,这是国内市面上比较靠谱的心理咨询师的平均价格。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价格有点触到我的痛点。要知道心理咨询往往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事情。按一周一次来说,一个月就是2000元得花销。而一般的疗程往往在一个季度或半年左右。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的价格确实会成为决定他们是否能走下去的很大原因。
心理咨询界有个这样的说法,心理咨询的费用其实也是治疗的一部分。他们的逻辑是,只有你愿意花费这样的金钱代价和时间代价,才说明你自己真正重视自己的问题,自我主动性会大幅提高,认真对待。这对于整个咨询治疗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外国的案例是,哪怕是针对于低收入阶层的公益性心理咨询,也会按照其收入水平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达到其痛点。
上次和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得知,现代中国心理咨询,最大的困难都在于前期,即如何说服咨询者接受咨询并且不会中途放弃。很多受访者都是停留在了“想要咨询”的这一步上,但是跨进心理咨询室这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往往难上加难。曾经有咨询者提出想要在咖啡厅等依稀公共场合进行咨询,这在咨询师看来,是很费解但也有有趣的一个普遍心理现象。心理咨询着最后一步的心里门槛的隐形高度,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跨过着道门槛之后,剩下迎接我的是什么,我不知道。明天的“30分钟免费咨询”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的?我应该说些什么?我要如何在短短30分钟之内决定是否接受这个人的心理辅导?我来进行心理咨询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的目的?重重的未知迷雾笼罩过来,令人心生诸多不安。人类对于自己预期不到效果和收益的事情的本能恐惧和拒绝开始涌现,但心理咨询何尝不是一个和自己本能反应和习惯性思维习惯做决斗的过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