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新东方的俞敏洪公开批评过教师不读书,并引起强烈反响,有人反对,有人诉苦,有人反思。作为基层中学老师,我所看到的情况的确是大多数教师除了看教材教参外基本不阅读。
为什么最该饱读诗书的教师却不读书?
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阅读,是理由;单一的成绩评价标准,教师陷入分数大战,忽视个人成长的价值,是理由;周围人大多不读书,不能相互影响,没有阅读环境,是理由;有编制有岗,工作稳定,人生定型,读书没用,是理由;视频直播泛滥,轻松获取信息知识,不用读书,是理由。
其实这些振振有词的理由不过是不读书的借口。不阅读不是认识不到阅读的价值,也不是没有阅读意愿,而是因为缺失自身发展规划,没有自我成长目标,不知读什么,或者不能坚持读。
一个同事,教书有窍门,一本教科书用十年,教科书上写满了相关教学内容,课前十分钟浏览一下,就能轻松完成教学。一次聊天时说,“长年不读书,不进步,一本书站讲台,原地打转,了无趣味。”
不读书,不进步,看似游刃有余,其实空虚贫乏。
同事阳了,原本想问候一下,却说了一个小时,朋友说了照本宣科的烦恼,这学期初尝试做了改善,开始阅读课文相关解读,获得新视角度,讲给学生,学生喜欢听,自己也快乐。唉,疫情一来,打回原形,现在不阅读,也不想读了。
读书如此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放弃,还不能起死回生。
读书,持续难,启动也难。
同事说,“读书挺好,有时想读,却不知道该读啥书?”
几年前,我也有同感,被教学裹挟,有时想读点书,却茫然无从下手。
长时间不读书,失了读书方向,书海茫茫,不知该读哪本书。
教师不阅读,不是时间有限工作繁重,不是制度不好管理不善;而是稳定的工作消磨了进取心,单调的生活泯灭了自我发展,封闭的空间限制了成长意愿。
教师工作面对的是学生,在学生面前,老师占据优势,催生不出学习的紧迫感,完成教学就万事大吉。
一个教师没有自我发展意识,没有主动成长需求,自然丧失读书动力;成长方向模糊,不知阅读什么书,就是想阅读也难开启;没有人生发展规划,随机阅读随时放弃,阅读难以持续。
最该阅读的群体,却不读书,奇怪又不奇怪。
为什么会是这样?
原因也许复杂难辩,但我认为儒家文化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的影响是一重要原因。这个“仕”的含义已从做官转变成各种职业做事。
简单讲,上学为了工作,“学习-考大学-找工作”模式成了大多数人的人生路径。路经的终点是工作,谋得安稳工作,又复何求。
但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一个没有个人发展意识的老一师,思维封闭僵化,怎能真正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一个不读书视野有限的教师,怎能打开学生的视野?
德国雅斯贝尔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假如教师的生命不是一棵持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大树,怎能摇动蓬勃生命;假如教师的精神不是一片晴空下飞动的白云,怎能推动满天白云。教师没有活出闪闪发光的样子,怎能唤醒学生成长的激情,教师没有活出自己的独特性,怎能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力量。
不读书,不成长,活不好自己,即使教学成绩不错,分数不输,却输掉很多,多的不法计量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