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前几天在我们的十四班里看到了龚少 分享了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我认真的回听了龚少的音频还做了笔记,感觉到这个洋葱阅读法非常有价值且有可行性, 我就用这个方法再一次阅读了吴军老师的见识。
结果与我所料的一样,对这本书的感受就与上次产生了不同。首先在目录里和序言里处找到我需要认知的概念。
然后对这些概念先在头脑中自己追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对这三个问号产生一个答复,然后带着这个问题翻到这个概念的所在章节里去寻找书里的答案。
我还专门买来了荧光笔使用。

譬如在目录的第一页里我找到了一个概念,“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什么?我进而又想为什么?怎么做?
我翻到了该目录所对应的章节,找到了吴军老师在书里所说的答案。对于年轻人来讲,人生最重要的投资应该是对自己的投资和在职业上的进步。
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终身的伴侣。“聪明人会欣赏聪明人,而且只有聪明人才会欣赏聪明人“。
在一个完美的婚姻中,双方都要明白关系的亲密程度和重要性依次是“夫妻优先于子女,更优先与双方的父母“。相处之道是彼此妥协解决问题,相互适应才能一起过的长远。
这让我对照自己马上找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并在书的空白处做了笔记。 回家要先关注妻子,再关注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二位,是更好的方式,这也是很多亲子专家所讲过得,这次更明白了。
这让我想到了李笑来老师在他的专栏里说的最为重要的投资方向就是自己丰富自己的见识和大脑,夫妻相处之道是讲道理,是一样的。

我又按照这带着三个问号的方式,读了这个《对话庄子:谈谈见识》、《阅读的意义》两节, 我自己的理解,见识不就是我们通常的所见和所识即对所见所识的理解和认知吗?以及如何来提高我们的见识?没有见识我们会怎么样?阅读就是提高、丰富自己增加自己的认知,扩大自己认识的范围,最终提升我们自己也就是投资自己。
然后我又按照吴老师在章节中所描述的来看,吴老师先用,庄子的《逍遥游》中的首段来开始,引出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见识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环境。
《庄子》中“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句话,人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它的见识。
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要比自己高的人为伍“,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见识。
中国的一个成语“高瞻远瞩“,其实就是要我们把目光放远,不要为人眼前那一点点成就而沾沾自喜。

吴军老师说阅读的意义,除了获取信息,阅读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比如交友,阅读还是我们审视自己人生的方法之一。
阅读重启了我们大脑的思考功能,还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自己的人生就需要有闲暇,这种闲暇恰好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获得。
吴老师还说我们阅读的活动和阅读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往复循环中前进,同样是一本书,这一次阅读和上次阅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通常我们得到一本好书要反复的阅读。有机会就要再一次阅读,有好多书是有些人读一辈子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有一个叫张三九的就读过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读了50遍。结果成为了一个反复践行的投资高手,这也就是阅读的魅力

最后我又试着再次读了《职业中的帝道王道和霸道》,这一节吴老师用商鞅游说秦孝公的三次事例来给我们讲述了帝道、王道和霸道的不同立意。
他说一个人的立意至关重要,目标设置错了,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追求速效就是霸道,用短期的方法达到成起长期的目标,这是不可能的。
比如学什么专业可以挣大钱,如何快速获得成功的,这属于追求最低层的“术“,他们的想法可想而知是难以达到的。
那怎么办才对呢?他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的通识教育,就像我们说职场上有些人有后劲儿,有后劲的人有着更广阔的视野,而这种视野常常来自于良好的通识教育。
有些人在行动上他们拒绝关注自己领域之外的知识,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但是时间一长,格局就太小了。
如果不能广泛学习知识,只盯着自己那点专业,即使做到了1万小时的精进,能完成多次的升级也就很难了。
人必须掌握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人的眼界才可以开阔,才能更好的和别人合作,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除了自己能把专业做的精进之外,还要需要有更大的胸怀和视野,才能组建一个真正的团队。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
我们只有建立了团队,才能把自己的事业望更高处放置!
小结《洋葱阅读法》,先读目录和序言,画出自己想解决的,用3W(what、how、why)或者5W(what、how、why、which、where)的方式来读,再次追问和自己想的一致吗?不一致有哪些?简要记下不一致处和可以学习的地方把感想也写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