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我收获很大。而且很多的收获都是在我意料之外。感谢胡老师让我进入了义工团队,在这里,我勇于接受一个又一个挑战,在这里,我感受来自大家庭得温暖和力量,在这里,我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我接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撰写课程综述。之前阅读课程综述对我来说都是一件苦恼的事情,那么多的文字,一下子根本消化不了,所以每次阅读课程综述我都是要好几次才能够完整的读下来。但是,我收到的第一个任务竟是撰写课程综述。惊喜不惊喜?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感觉到压力很大,主要是来自对未知的恐惧。赵金凤老师帮我找来了其他课程的综述,我也从新网师公众号找一些课程综述来阅读。既然是硬骨头就不能够一气呵成,我得一口一口啃下去。我先从框架着手,了解一份完整的危险文献综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然后再分析各部分内容在这个文本当中的位置,以及作用,接着分析语言风格。当我把这些大的框架弄明白之后我开始去尝试一点一点填充内容。还记得胡老师的讲座有两个小时,我反复去听,迅速地记录,提炼思路,琢磨语言,用了将近十个小时。那个周末除了一日三餐,我没有离开桌子半步,而且一天10个小时,也仅仅是把讲座的大致内容梳理了出来。接着是前言,关键词,内容概要和后记,当我把这些东西梳理出来之后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我立即把刚梳理出来的内容发到义工团队,让所有的小伙伴们帮我查找问题,然后我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大刀阔斧的框架调整和字斟句酌的修改。哎,修改之后,我又把它扔到群里面,让小伙伴们再次查找问题,这样几个回合下来,我觉得没有可以修改的地方的时候才忐忑地提交了这份综述。两天的时间,我完全沉浸在综述的梳理当中。这一次文献综述的梳理,我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新网师的生活,我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鼓励,一定要把它做到我所能做到了极致,没想到这次文献综述还被发表在每周观察上,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
资源包的整理是我爬的第二座大山。我和樊华岗,王立新老师成了完美组合,华岗老师的技术非常的棒,所有的排版问题,他都能轻松搞定。王立新老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是大咖,我和华岗老师铺天盖地的去寻找有关资源包的文章,公众号,然后由王老师进行理论方面的梳理,我则把整个资源包的框架整理好。我们像小蚂蚁一样,每天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处去寻找有关资源包的内容,然后在群里讨论是否是最好的资料。资料包框架下的每一块内容都要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我们站在学员的角度不停地琢磨资料包的每一一句话,思考着该如何呈现才能让资料包成为学员在预习和完成作业的时候的有力支撑。虽然资料包的整理很麻烦,但是有了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的资料包还是受到了学员们的认可。
中小学课题研究团队是一个非常友爱的团队,是个凝聚力非常强的团队。每一次有什么问题,无论谁有什么困难,其他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是让我敢于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的原因。我的另一个挑战是承担小课。通过课程开始前的问卷调查分析,和多次的作业评价,我深刻感受到中小学课题研究团队里藏龙卧虎,高手如云。但当我接受胡老师的安排决定开展小课时,我却没有感觉到惊慌,我想这也许是源于团队的鼓励和支持,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知道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小课的开展,打通了老师们理论与实践间的最后1公里。老师们更好地理解了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并且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老师们的课题设计越来越精致,通过小课,也让更多的老师被大家看见。通过这次课程,我深刻体会到承担及成长,同时我也感受到挑战后成长的快乐,在这次课程学习的历程中,我也有很多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敢于带着不完美出发,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不断前行,是我这次课程中最深刻的体验,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也会继续勇于承担,继续追求卓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