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3271cd7394c2e163.jpg)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
(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意思是行事要小心谨慎,就好像紧邻着深渊和脚踩着薄冰。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思危;二是敬畏。
这句话是古人修身处世所遵循的原则。《周易》讲“君子以恐惧修省”“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中庸》讲“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等。这些教诫都是提醒人修身处事应谨慎小心,也就是“小心没大错”。所以朱熹《敬斋箴》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战战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文天祥也曾说:“天祥自筮仕以来,战战兢兢,不敢有一毫自肆。”
古人说:“涉世如川,行身如舟。”大川大河有急流、险滩、暗礁和漩涡,行舟其中时刻有倾覆的危险,人世也是如此。《旧唐书·孙思邈传》说:“《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即是人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主观心态,而不是困难、危险的客观环境,也不指陷入这种环境。《傅雷家书·1955年3月20日》:“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畏惧、戒备的感觉。”
唐代诗人杜荀鹤写过一首题为《泾溪》的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说,泾溪里面礁石很危险,人们路过的时候总是非常小心,所以长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水里的情况。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翻船的消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易经·系辞传》中的记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是《左传》中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孟子的忠告……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体现于审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者往往精神高度集中,行为谨慎戒惧,每一步都小心谨慎、每一件事都三思而后行,害怕一个放松就会摔倒、一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大多走得很稳,即使摔倒了也不至于很惨。而生活中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无法挽回的后果却常是不应该发生的,甚至越感觉顺利、胜券在握,越可能发生意外、发生变故,因为放松警惕、过度自信、过于乐观等诸多因素,所谓马失前蹄、功败垂成即为此理。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者,往往心存敬畏。朱子讲“敬只是一个畏字”“畏则不敢放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康德曾说“我唯一感到敬畏的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周人提出“敬德保民”。故,敬畏是一种美德。
曾子为人十分谨慎,所以当他活在世上时,过的是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活,处处约束自己的手脚,不敢迈错一步,生怕一不小心而陷入是非旋涡,从而使自己受害甚至害了别人。现在自己就要离开这个多是多非的社会,所以他的心情感到十分轻松,因而不无庆幸地说:“我现在可以放开我的手脚了!我一生的生活都像《诗经》中说的那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可以免除各种是非祸患了!弟子们!”
曾子把生前的生活看作是一种手脚处处受到约束的生活,把死亡看作一种解脱,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智者的旷达和幽默。然而就在这看似旷达、幽默的语言背后,不知隐藏着几多的辛酸和无奈。
是的,我们变得越来越胆小了。一路走来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不留神,就做出什么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但实际上呢?后悔从来都没少过,时光就算重来一次,我们也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恰恰是因为我们当初做了那样的选择,如今的自己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幸运和欢喜,是生活给的奖赏,苦难和悲伤,也不过是必须要接受的磨砺。
当然,强迫症——一种由生物、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参与形成的精神疾病——也是这样:患者承受着严重的焦虑和恐惧,在行为上常常“过度回应”(比如外出锁门总不放心,检查两次),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他们理性上觉得没有必要,但心里又控制不住,异常痛苦,这种心理冲突强烈、尖锐和持久,他们生活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常人难以体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c289c665c5d9128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