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比赛,很难说有特别好的项目,还是喜欢看关于竞技的内容,可能是从小被当作“白痴”亦或是真的有“陨丹”(说不清了),生活中的有关项目都是关于绘画、写作、书法、等,充满着真善美,没有关于暴力,关于丑恶的事情,像是个个从戏剧学院挑出来的一样整齐划一,满脑子都是关于微笑的内容与画面,参加的活动除了跳高外,都还是一个不落下的,体力不济倒是有根源可循的。很遗憾那时没有打排球的天赋,只是跟着做了候补队员。
疫情和奥运,其实是很多人的话题,却似乎那么的不和谐因素共处着,各处都是奇了怪了的现象,比如,去奶茶店买奶茶,你说可不可以单独打包一份奶油,店员会回答不可以,然后就没有了原因,这明明可以解释一下说不可以单点或者是没有合适的容器类似,简直就是没有培训过的样子,也是不知道怎么请的人,还是故意不需要提高服务。
打开电视正好是曲棍球,该是比较好奇的一项,和篮球有的一拼。
回到比赛,总是和名星、榜样联系起来,赖宁、雷锋、真的有没有这号人物的存在已经是无法证明的了,当时听来只有觉得高尚,确从未觉得自己可以成为这样品德的人,牺牲小我,成全别人,但潜意识里被填满了对美好人物榜样的故事行走的方向,所以,比赛而言,离我很远的样子,一直都是很缓很和协,偶尔的恶作剧,也像是节目般课余外的轻松时刻,放肆的我们其实都那么地“单纯”成长。
18岁的我们,在槐树底下庄严地宣誓着自己,然而,那时候的样子如此的珍贵,我想这就是父母对于照片的向往,也是学校对家长的一份责任与沟通。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那时的班主任,主要是没有个老师的样子,行为举止很难接受,所以我们成为了放肆的魔爪班同学,却是反映着真实的状态。人之所以会回想,可能就是一种失落,但更可能是对纯真无邪的自己一种悼念。无论什么原因,我始终相信,校园才是归处。
网友评论